亚型/变种:主要亚种为 Staphylococcus hominis subsp. hominis(Kloos & Schleifer, 1975)。
血清分型:暂未明确提及,但可能与抗原结构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2. 形态与结构
形态特征:
革兰氏染色:阳性,呈球形,排列成葡萄串状(成簇)。
特殊结构:通常无鞭毛、荚膜或芽孢,但可能形成生物膜(biofilm)。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条件需特定培养基(如含血清或氨基酸的培养基)。
3.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
直接接触: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如医疗操作、伤口接触)。
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如导管、呼吸机)污染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来源。
流行病学特点:
共生菌:健康人群中常见于皮肤和黏膜表面。
条件致病:免疫力低下者(如住院患者、术后患者)易引发感染。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宿主范围:主要感染人类,偶尔动物宿主(需进一步验证)。
靶向组织: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脓肿、伤口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术后感染)。
2. 感染过程
黏附与定植:通过表面蛋白(如黏附素)黏附于宿主细胞或医疗器械表面。
生物膜形成:在医疗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慢性感染且抗生素耐药性增强。
毒素与侵袭性因子:
部分菌株可能产生溶血素或其他毒素,但机制较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弱。
3. 免疫逃逸
生物膜保护:生物膜可阻挡宿主免疫细胞和抗生素渗透。
抗原变异:可能通过表面抗原变化逃避宿主免疫识别(需进一步研究)。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典型疾病:
医院获得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术后伤口感染。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脓肿、蜂窝织炎。
少见病例:心内膜炎、骨髓炎(尤其免疫抑制患者)。
2.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测:
革兰氏染色:快速初步判断革兰氏阳性球菌。
培养:需血琼脂或含氨基酸的培养基(如TSBA培养基)。
分子检测:
PCR试剂盒:如 Staphylococcus hominis 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货号RC-P66785R),特异性识别DNA保守区域。
参考菌株:ATCC 27847(标准菌株,用于实验室鉴定)。
3. 治疗与预防
常见抗病原体药物:
抗生素选择:
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用于耐甲氧西林菌株。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啉)用于敏感菌株。
避免使用青霉素类(因高耐药率)。
耐药数据:
易对苯唑西林、四环素等产生耐药(Kloos et al., 1998)。
耐药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产生或靶点突变。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及医疗器械消毒(如导管更换、灭菌处理)。
高风险患者(如长期住院者)需监测感染指标。
四、参考文献
Kloos WE, Schleifer KH.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aphylococci from human skin. II. Description of four new species: Staphylococcus warneri, Staphylococcus capitis, Staphylococcus hominis, and Staphylococcus simulans. Int J Syst Bacteriol. 1975;25(1):62-79.
Kloos WE, et al. Staphylococcus hominis subsp. novobiosepticus subsp. nov., a novel trehalose- and N-acetyl-D-glucosamine-negative, novobiocin- and multiple-antibiotic-resistant subspecies isolated from human blood cultures. Int J Syst Bacteriol. 1998;48(3):799-812. PubMed ID: 973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