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Assault by exposure to thermal mechanism、通过暴露于未特指的热机制进行加害
别名未特指热机制加害、不明热源伤害、未知热源攻击、不明热源加害、未特指热源伤害、未特指热源攻击
通过暴露于未特指的热机制进行加害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明确加害史:
患者自述或目击者证实受热源故意伤害(如火焰、高温物体直接接触)。
损伤模式符合人为施加热源的典型特征(如边界清晰的接触性烧伤、特定身体部位定向损伤)。
典型烧伤体征:
皮肤损伤符合热损伤病理特征(红斑、水疱、焦痂),且排除其他致伤机制(化学烧伤、电击伤)。
支持条件(临床与法医学依据):
法医学证据:
烧伤形态与加害工具(如烙铁、沸水容器)的物理特性相符。
损伤分布与施暴者控制体位(如捆绑痕迹)相关。
实验室支持:
血液检查显示炎症标志物升高(CRP >50 mg/L,白细胞>12×10⁹/L)。
创面细菌培养排除原发性感染(48小时内阴性)。
阈值标准: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必须条件中的加害史(可信来源证实)。
典型烧伤体征与热损伤病理一致。
高度疑似(无法获取加害史时):
烧伤形态符合人为施加热源特征(如对称性手掌/足底灼伤)。
影像学显示深层组织损伤与接触时间矛盾(提示强制接触)。
二、辅助检查
损伤评估体系:
mermaid
graph TD
A[热损伤评估] --> B[体表检查]
A --> C[深度评估]
A --> D[系统评估]
B --> B1(烧伤面积-BSA%)
B --> B2(烧伤深度分级)
C --> C1(超声组织弹性成像)
C --> C2(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
D --> D1(血气分析)
D --> D2(胸部CT-吸入性损伤)
D --> D3(心电监测-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