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是种鲜为人知的副作用,可能产生长期甚至永久性影响。
当谈及药物副作用时,人们往往想到恶心、疲劳或头晕。但还存在另一种更隐蔽的风险:听力损伤。已知有大量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具有耳毒性——这类物质会损害内耳结构,影响听力或平衡功能。
耳毒性指药物或化学物质对耳蜗(听力核心部位)和前庭系统(平衡控制中枢)造成的损害。典型症状包括耳鸣(耳内嗡鸣)、高频听力衰退、眩晕、平衡障碍以及耳闷胀感。这些损伤可能是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具体取决于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及个体敏感度。
内耳具有高度敏感性,专家发现耳毒性药物主要通过损伤耳蜗毛细胞或干扰内耳液体平衡引发问题。这些毛细胞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导致多数情况下听力损伤不可逆。目前已知约200种药物存在耳毒性风险,以下是需警惕的五大类药物:
1. 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脑膜炎或结核病等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这类药物静脉给药时最易引发耳毒性,高剂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不可逆听力损失。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更易受影响,且药物可在内耳残留数周至数月,造成治疗结束后仍持续损伤。
其他需注意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万古霉素,这些药物在老年人和肾病患者中更易引发听力问题。
2. 心脏药物
速尿剂如呋塞米和布美他尼常用于管理心力衰竭或高血压。高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能通过扰乱内耳液体电解质平衡引发暂时性听力损失,约3%使用者会出现耳毒性反应。部分降压药如ACE抑制剂(雷米普利)和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也被发现与耳鸣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3. 化疗药物
含铂类化疗药(如顺铂、卡铂)具有显著耳毒性。顺铂广泛用于治疗睾丸癌、卵巢癌、乳腺癌及头颈癌,其引发永久性听力损失风险突出,尤其当放疗同时作用于头颈部时风险倍增。约60%顺铂治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听力损伤,研究人员正探索通过调整剂量方案降低风险而不影响疗效。
4. 止痛药
高剂量常见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及对乙酰氨基酚)均与耳鸣和听力下降相关。大型研究显示,60岁以下女性每周规律服用中等剂量阿司匹林(325mg以上,6-7次/周)会使耳鸣风险增加16%,但低剂量(≤100mg)未见此关联。频繁使用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也会使耳鸣风险上升近20%,尤其在高频使用者中显著。多数情况下停药后症状可缓解,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5. 抗疟疾药物
氯喹和奎宁等抗疟药可能引发可逆性听力损伤及耳鸣,25%-33%听力损失患者有相关用药史。用于治疗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羟氯喹因化学结构相似也存在类似风险。部分患者停药后可恢复,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永久损伤。
原有听力损失、肾病、遗传易感人群风险更高,同时使用多种耳毒性药物者风险叠加。儿童和老年人群尤为脆弱。对于癌症、败血症等重症患者,药物收益通常大于风险,但及时向医师咨询用药风险至关重要。如出现耳鸣、眩晕或听力模糊等症状应立即报告。
Dipa Kamdar 是金斯顿大学药学实践高级讲师。
本文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从The Conversation转载,原文请阅:(注:已删除原文链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