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使用一种抗体治疗结合其他药物的新方案,使三名患有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的儿童成功接受了干细胞移植,而无需使用有毒的白消安(busulfan)化疗或放射治疗。所有三名患有范可尼贫血的儿童——这种遗传疾病使标准的干细胞移植变得极为危险——在完成两年随访后状况良好。
“我们能够用一种全新的、创新性的治疗方案来治疗这些非常脆弱的患者,从而降低了干细胞移植方案的毒性,”斯坦福医学院(Stanford Medicine)儿科助理教授阿涅什卡·切科维奇(Agnieszka Czechowicz)博士表示。“具体而言,我们能够消除放疗和一种名为白消安的基因毒性化疗药物的使用,并取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
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论文标题为“使用抗CD117抗体进行无放疗和白消安的范可尼贫血干细胞移植:一项Ib期临床试验”。
在接受干细胞移植之前,患者自身的干细胞通常需要通过放疗或化疗予以清除。在这项试验中,研究人员转而向患者注射针对CD117蛋白的抗体,这种蛋白存在于造血干细胞表面。这种名为布里喹利马布(briquilimab)的抗体可以在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清除造血干细胞。
范可尼贫血的一种后果是干扰DNA修复,从而导致血细胞发育受损,包括携带氧气的红细胞、用于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患者会感到疲劳、生长迟缓、频繁感染,以及比常人更多的淤青和出血。最终,他们的血细胞生成严重减少,导致一种危及生命的进行性骨髓衰竭疾病,大约80%的范可尼贫血患者在12岁前会出现这种疾病的症状。
虽然干细胞移植可以预防和治疗范可尼贫血儿童患者的骨髓衰竭,但由于他们的DNA修复机制运作效率极低,用于移植前准备的化疗或放疗可能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癌症。
“目前,几乎所有的这些患者在40岁之前都会患上继发性癌症,”切科维奇说,并补充道,她的团队希望新方法能降低这一比例。范可尼贫血患者也比其他人在移植后更容易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等并发症。
参与试验的三名儿童在接受移植时年龄均小于10岁。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背景,导致范可尼贫血的基因突变也不相同。每名患者在预定接受供体干细胞移植前12天接受了一次静脉注射抗体。接近移植日期时,他们接受了通常在干细胞移植前给予的免疫抑制药物,但没有接受通常作为治疗方案一部分的放疗或白消安化疗。
随后,每名患者接受了由父母捐赠的干细胞移植,这些干细胞经过α/β T细胞清除,并富含造血干细胞。两周内,捐赠的干细胞迅速在患者的骨髓中定植。没有人经历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移植后30天内,供体的健康细胞几乎完全取代了患者的骨髓细胞。
研究人员最初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达到1%的供体嵌合体(donor chimerism),即骨髓细胞中有1%来自供体。但两年后,所有三名患者的细胞几乎全部来自供体——远远超出研究人员的预期。
“我们对这种方案的疗效感到非常惊讶,”切科维奇说。“我们对达到这一效果感到乐观,但当你尝试一种新方案时,你永远无法确定结果。”
这项临床试验还解决了干细胞移植中的第二个挑战。过去,35%至40%需要移植的患者因缺乏完全匹配的供体而未能接受移植。但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方法,通过富集CD34+细胞——即供体的造血干细胞——并特别去除α/β T细胞,以提高移植成功的几率。这项创新降低了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即捐赠骨髓中的免疫细胞攻击接受者,并允许患者接受仅共享一半免疫标记的人(如父母)提供的细胞。
“我们正在大幅扩大干细胞移植的供体范围,使每一位需要移植的患者都能获得移植,”斯坦福医学院儿科干细胞移植教授拉杰尼·阿加瓦尔(Rajni Agarwal)博士表示。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更多患有范可尼贫血的儿童开展相同方案的II期试验。他们还计划研究这种新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疾病,包括另一种导致骨髓衰竭的遗传性疾病——戴-布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该团队还在开发下一代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改善范可尼贫血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