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像广东佛山顺德区,出现了基孔肯雅热聚集性疫情,累计确诊数百例。这基孔肯雅热到底是啥病?严重不严重?别慌,接下来就带大家全面了解它,掌握应对方法。
症状识别:“热-疹-痛”三联征,千万别忽视!
基孔肯雅热有典型的“热-疹-痛”三联征。突发高热是常见症状,体温可达40℃,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双峰热”,也就是退烧后再次发热。多关节剧烈疼痛也很突出,主要集中在手腕、手指等小关节,让患者行动受限。而且这种关节痛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部分患者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皮疹一般出现在发热后2 - 5天,面部及四肢会出现红色斑疹,还伴有瘙痒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它和登革热临床表现有些相似,但也有不同。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持久,而登革热出血倾向更明显。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立即前往正规医院,通过血液检测(如RT - PCR或抗体检测)确诊。千万不要自行用药,比如阿司匹林,要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同时多补充水分,好好休息。
预防措施:全方位防蚊灭蚊,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防蚊灭蚊是防控基孔肯雅热的核心策略。
- 清除孳生地: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像花盆托盘、空调积水这些地方,都是蚊虫繁殖的温床。填平坑洼,废弃轮胎打孔或遮盖,降低蚊虫繁殖概率。
- 个人防护:穿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居家安装纱窗纱门,睡觉用蚊帐。外出时,避免在伊蚊活跃的清晨和黄昏时段,到草木茂盛区域。
- 环境优化:保持居所通风干燥,使用蚊香或气雾剂灭蚊。社区层面也要加强积水清理和成蚊消杀。 如果要前往疫区,能接种已获批的单剂疫苗最好(如适用),全程严格做好防蚊措施。归国后12天内要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治疗配合:科学治疗,康复期也要用心护理!
确诊后,要进行对症治疗和药物管理。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用于退热和止痛,但在登革热未排除时不要使用,以防出血风险。用药要严格按医嘱,关注药物副作用,比如胃肠道不适,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 康复期自我护理也很重要。关节疼痛管理方面,急性期减少活动,后期逐步进行温和关节活动,如握拳、手腕旋转,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长期疼痛可能导致焦虑,要进行心理调适,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日常健康管理也不能松懈。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钙的食物,如柑橘、牛奶,避免酒精和辛辣食物减轻炎症。作息上保证7 - 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结合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增强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防控需要个人、家庭与社会协同努力,重点是切断传播链。大家要强化防蚊意识,掌握症状识别和就医时机,康复期坚持科学护理,降低后遗症风险。通过环境治理与个体防护的双重措施,一定能有效降低感染概率,保障个人与公共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