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19岁男子运动后喝冰饮猝死,你真会科学补水吗?

作者:张熙
2025-08-14 10:05:01阅读时长4分钟1527字
19岁男子运动后喝冰饮猝死,你真会科学补水吗?
急诊科心血管疾病科学补水运动后补水冰镇饮品补水误区电解质补充适量饮水膳食水分低钠血症水中毒个体化补水尿液颜色口渴信号温水饮用天然水纯净水晨起补水

内容摘要

科学补水需要综合考虑饮水来源、个体差异以及合理的摄入方式。运动后饮用冰镇饮品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应遵循平衡原则进行补水。

近期,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19岁的男子在运动后饮用了冰镇饮料,竟不幸猝死。这一悲剧让我们不禁反思,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补水”,真的只是多喝水这么简单吗?事实上,“补水 = 多喝水”这种片面的认知,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科学补水需要综合考虑饮水来源、个体差异以及合理的摄入方式,而不是单纯地增加饮水量。

你真的了解补水吗?这些误区要避开!

人体水分的来源其实是一个三元结构。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饮水占人体水分来源的50%,食物占40%,代谢产水占10%。也就是说,食物和代谢能为我们提供每日约1300ml的基础水量。这意味着,仅仅依靠饮水是无法满足人体全部的水分需求的。比如,我们日常吃的水果、蔬菜等食物,都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补充着水分。 同时,“喝水越多越好”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每日饮水上限为4L。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有人因为过量饮水导致了低钠血症和脑水肿等水中毒症状。这是因为肾脏的排水能力是有限的,大约每小时为0.8 - 1L。如果短时间内饮水过多,肾脏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补水一定要遵循平衡的原则。

这些人群补水要特别注意!

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补水需求。儿童由于代谢旺盛,身体中水分的占比相对较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水分。而老年人则需要特别注意晨起和睡前的补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专家建议,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户外工作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出汗量会大幅增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这类人群在夏季需要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和水分。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补水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心衰、肾病患者需要严格遵照医嘱控制饮水量,而中暑和便秘患者则需要主动增加水分摄入。一般来说,中暑患者可适当增加500 - 1000ml的饮水量,便秘患者可增加300 - 500ml。

不同场景下,这样补水才科学!

在运动场景下,我们可以按照四步法进行补水。运动前2小时,先补充500ml的温水,为身体预补水。运动过程中,每15分钟少量补水,每次100ml。运动结束后,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可以选择运动饮料或者椰子水。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饮用冰镇饮品。急诊科医生解释说,运动后饮用冰镇饮品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日常饮食中,也有很多补水的技巧。一些食物的含水量非常高,比如西瓜的含水量达到了92%,黄瓜为96%,秋梨为89%。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食物来进行膳食搭配,早餐可以选择粥或汤,再搭配一些蔬果;午餐适当增加瓜类食物的摄入;晚餐则选择清淡的汤品。

科学补水,量化标准和监测很重要!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个体化的补水公式。基础量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30ml - 食物水分(按1300ml估算)。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气温每升高5℃,饮水量需要增加5%;每进行一小时的运动,需要增加200ml的饮水量。 自我监测也是科学补水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来判断身体是否缺水,尿液呈淡黄色说明水分摄入适宜,深黄色则需要及时补水。此外,我们还要学会识别口渴信号,区分生理性口渴和脱水预警。

这些补水的伪科学观点,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喜欢在炎热的天气里饮用冰镇饮品来消暑,但其实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临床案例表明,运动后饮用低温饮品会对消化系统和血管产生即时影响,骤冷刺激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相比之下,35 - 40℃的温水是更好的选择。 关于天然水和纯净水,很多人认为天然水更有优势。从矿物质含量来看,天然水确实含有更多的矿物质,但我们首先要保证饮水的安全,不要过度追求概念。 晨起喝“空腹水”也存在一些争议。晨起补水可以稀释血液,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肾病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科学补水的核心原则是“三平衡”,即水量平衡、电解质平衡和个体差异平衡。我们要摒弃“多喝必好”的绝对观念,通过多样化的饮食、定时微量饮水以及关注身体信号,来实现健康补水,避免极端饮水行为带来的风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科学补水,守护自己的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静脉曲张患者旅行别怕!科学管理降血栓风险超60%!
想改善健康?快来跟着这份健步走指南动起来!
年轻患者刷手机刷出青光眼!快改掉睡前躺刷习惯!
建议从穿秋裤吃苦瓜开始,建立可持续健康生活方式!
幼儿急疹别慌!掌握5项指征科学护理很重要!
快收好!气血调理的科学方法与注意事项!
快用科学方法干预情绪化进食,建立身心良性循环!
快破除四大用眼误区,掌握青少年科学护眼指南!
新手妈妈产后体重居高不下?这些科学管理建议请收好!
吸管饮水有哪些风险?该如何科学健康饮水?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