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一起恶性伤医事件,骨科王姓主任医师在门诊时遭曾接受其膝关节手术的患者持刀袭击,多脏器损伤被送进ICU,跟诊学生未受伤。行凶者一周前复诊时就表达过对治疗效果不满,还反锁诊室房门实施暴力,后被警方控制。此事件让医患矛盾、患者心理干预及医护安全防护等问题备受关注。
医患沟通断层,矛盾如何化解?
此次伤医事件暴露出医患沟通存在严重问题。《中国医患关系白皮书》显示,60%的医疗纠纷源于信息不对称与沟通不足,术后随访率不足30%。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存在功能障碍,复诊时却未获得充分解释,误解与怨恨不断积累。这背后有两大根源,一是部分患者对医学局限性认知有偏差,把手术当成“万能钥匙”,忽略个体差异和术后康复的长期性;二是三甲医院医生日均接诊超百人,没时间与患者深度沟通,患者需求得不到充分倾听。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推行“术前风险告知 - 术后定期随访 - 心理状态评估”的三段式沟通机制,医生要记录患者心理预期与反馈;医院设立独立的医患协调部门,由非临床背景人员处理纠纷;通过健康科普让公众理性看待治疗结果。
术后心理干预缺失,怎样补上短板?
患者因术后效果不满产生极端心理问题,凸显医疗系统对术后心理健康的忽视。患者复诊时情绪激动、言语过激等心理危机信号,未被及时识别。国内多数医院缺乏术后心理跟踪机制,仅30%的三甲医院配备专职心理医师,且主要服务于肿瘤等特殊科室。 对此,可将心理评估纳入术后随访标准流程,对有抑郁、焦虑倾向的患者转介心理咨询;组建“外科医生 + 心理医师 + 社工”的联合随访团队,为功能恢复困难患者提供个性化支持;建立患者情绪异常分级预警机制,触发高风险标记时启动强制干预。
医疗安保漏洞多,如何升级防护?
此次事件暴露了医疗场所安保的诸多缺陷,如诊室可反锁形成封闭空间,安保响应延迟导致暴力升级。传统门诊诊室缺乏紧急逃生通道与一键报警装置,反锁门禁系统成了行凶者的“保护罩”,事发时骨科区域仅一名保安巡逻,无法及时阻隔危险。 改进方向包括硬件升级,如在诊室安装防爆玻璃、紧急呼叫按钮,设置“诊室开门权限”管理;优化安保力量,三甲医院按日均门诊量每500人次配备1名专职安保,重点科室配置便携式防暴设备;每季度开展医患冲突模拟演练,让医护人员掌握“快速疏散 - 报警 - 自我保护”的标准流程。
医护安全与心理谁来守护?
医生面临暴力风险,且长期处于高压状态。2023年全国医院暴力事件中,82%发生在门诊,骨科、急诊科风险最高。暴力事件可能导致医生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出现焦虑、失眠等心理症状。 为保护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应强制为医护人员购买暴力伤害专项保险,覆盖医疗与心理康复费用;设立24小时医护心理咨询热线,定期开展压力管理培训;推动《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修订,明确对暴力伤医行为的从重处罚条款,增设“医闹入刑”细则。 广州伤医事件为医疗系统敲响警钟,完善沟通、心理干预和安防体系,才能守护医护安全,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