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双眼视网膜厚度差超17微米,老年人认知衰退风险大增!

作者:孔祥勇
2025-07-01 09:05:01阅读时长3分钟1316字
双眼视网膜厚度差超17微米,老年人认知衰退风险大增!
老年科认知衰退视网膜厚度老年人痴呆预防OCT扫描视网膜不对称性淀粉样蛋白认知脆弱性非侵入性筛查生活方式调整早期检测神经退行性病变脑健康老年医学眼科

内容摘要

双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差异超过17微米的老年人在四年随访期内发展为认知脆弱性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种不对称性与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的不均匀沉积相关,是早期认知衰退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近日,国立台湾大学的一个多学科研究团队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这个团队由公共卫生学院、老年医学科、眼科及统计研究所的专家组成,他们长期专注于老龄化研究。此次,他们聚焦于视网膜结构特征与认知健康的关系,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该研究依托台湾老年流行病学研究计划(TIGER)框架,整合了流行病学、医学影像与统计分析技术,目的是探索早期认知衰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由流行病学家陈彦卿教授和老年医学专家陈振豪主任共同主导,通过结合眼科临床数据与老年健康追踪,致力于为痴呆预防提供更精准的筛查工具。

重磅发现!视网膜不对称性与认知脆弱性紧密相连

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现象:当双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差异超过17微米时,老年人在四年随访期内发展为认知脆弱性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种"眼间视网膜不对称性"和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的不均匀沉积相关,它可能是比单纯视网膜平均厚度更敏感的早期指标。 此次研究基于222名社区老年人的纵向数据,采用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这是首次揭示视网膜不对称性与认知脆弱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往的研究大多是横断面研究,而这次的成果填补了视网膜结构变化在认知衰退动态进程中的纵向证据空白。研究还指出GC-IPL不对称性比视盘相关指标(如RNFL厚度)更早显现病理信号,尤其适合近视高发的亚洲人群。在认知衰退的发展过程中,GC-IPL不对称性能够更早预示风险。

新方法开启痴呆预防新局面

这项研究带来的新方法具有诸多优势。通过OCT实现的非侵入性筛查,相比脑部成像或血液检测,更具成本效益与可及性。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结合认知评估与视网膜扫描,识别处于"认知脆弱性"阶段的高风险个体。这些个体兼具轻度认知障碍与身体虚弱,提前介入干预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视网膜不对称性显著的老年人,医生可以优先建议其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比如增加运动量、改善饮食习惯等,也可以推荐参与药物试验,延缓痴呆进展。研究团队强调,这种筛查策略特别适用于社区健康筛查,因为OCT设备在医疗机构中已普遍配备。这种筛查方式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此外,对于亚洲人群来说,这种筛查方法的适用性大大提升,因为它规避了高度近视导致的RNFL测量误差,解决了传统视网膜标志物在该群体中的局限性。

探秘视网膜:大脑健康的"窗口"

视网膜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过程。GC-IPL是视网膜中负责传递视觉信号至大脑的神经层,其厚度变化可能与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沉积直接关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通过近红外光快速生成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测量精度达微米级。研究指出,当双眼GC-IPL差异超过17微米时,提示大脑内存在不对称的淀粉样蛋白堆积,这种情况可能在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前数年就已出现。这种不对称性和单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下降不同,更早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异质性特征。例如,左眼GC-IPL比右眼薄17微米以上,可能意味着左侧大脑相关区域的早期损伤,为精准干预提供空间定位依据。 这项研究为认知衰退的早期检测和痴呆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视网膜结构特征的研究,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筛查工具,提前介入干预,从而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成果出现,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期待这种新的筛查方法能在社区和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让更多的人受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两小时交通尾气暴露危害大,快做好防护!
800天干预窗口!新监测技术让糖尿病患者住院率降50%
耳鸣真的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预警信号吗?
虾青素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病理特征,临床潜力大!
食品包装竟是饮食微塑料主源,快行动减少危害!
类风湿关节炎防控建议:不同地区分级精准干预!
1.1亿预付款+超20亿患者,AI新药研发合作前景可期!
中国云南发现致命新病毒,对人类威胁有多大?
34000人研究:强化降压让农村居民认知障碍风险降16%!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