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Other effects of reduced temperature、未特指的降温效应、降温的其他效应、冷效应、暴露在寒冷中、冷冻或超低温影响NOS、原因不明的过度寒冷、冰冻的、冰冻、寒冷的不良效应
缩写WJXGXY、W-T-ZDJXGXY
别名未明降温效应、未知降温作用、不明确降温现象
未特指的降温效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核心体温测量:
直肠或食管温度测量显示核心体温 ≤35℃(轻度低体温)或 ≤28℃(重度低体温)。
组织损伤病理学证据:
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表皮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血管血栓形成、胶原纤维断裂(冻伤)。
必须条件(确诊必需):
寒冷暴露史:
明确暴露于寒冷环境(环境温度≤10℃)或接触冷冻物体超过1小时。
典型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皮肤苍白/发绀伴局部温度降低(触感冰冷)。
全身症状:战栗消失(核心体温<32℃)、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意识障碍。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实验室指标:
凝血功能异常(PT延长>3秒,APTT延长>10秒)。
电解质紊乱(血钾<3.5 mmol/L 或 >5.5 mmol/L)。
影像学特征:
MRI显示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组织水肿),CT显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冻伤)。
阈值标准:
符合"必须条件" + 至少1项"支持条件"即可临床诊断。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生命体征监测]
A --> C[组织损伤评估]
A --> D[系统并发症筛查]
B --> B1(核心体温)
B --> B2(心率/血压)
C --> C1(皮肤活检)
C --> C2(多普勒血流检测)
D --> D1(心电图)
D --> D2(胸部CT)
D --> D3(脑部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