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游戏障碍Unspecified Gaming disorder
更新时间:2025-06-18 20:00:38
关键词
索引词Gaming disorder、未特指的游戏障碍、游戏障碍、数字游戏障碍、电子游戏障碍、视频游戏障碍
别名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电子游戏成瘾、游戏依赖、网络游戏依赖、电子游戏依赖、游戏行为障碍、网络成瘾-游戏类型、Internet-Gaming-Disorder
未特指的游戏障碍(6C5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行为模式持续≥12个月:
- 游戏行为持续存在至少12个月(症状严重且满足所有标准时,可缩短至6个月)。
- 三大核心行为特征同时存在:
- 对游戏行为的控制能力显著受损(无法控制开始、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或终止)。
- 游戏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取代日常活动、兴趣和社交关系)。
- 尽管出现负面后果(如功能损害),仍持续或升级游戏行为。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功能损害证据:
- 显著影响个人、家庭、社会、教育或职业功能(如学业/工作表现下降≥30%,人际关系恶化)。
- 伴随症状:
- 停止游戏时出现戒断症状(烦躁、焦虑或情绪低落)。
- 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时间延迟≥3小时/天,持续≥1个月)。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至少满足2项"支持条件"以支持诊断。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临床评估]
A --> C[神经心理学测试]
A --> D[生理指标检测]
A --> E[脑影像学检查]
B --> B1(结构化访谈)
B1 --> B11(游戏行为模式评估)
B1 --> B12(功能损害量表)
B --> B2(戒断症状观察)
C --> C1(执行功能测试)
C1 --> C11(延迟折扣任务)
C1 --> C12(Stroop测试)
C --> C2(冲动控制评估)
D --> D1(自主神经功能)
D1 --> D11(心率变异性监测)
D --> D2(皮质醇水平检测)
E --> E1(fMRI)
E1 --> E11(前额叶-纹状体回路)
E --> E2(静息态脑电图)
判断逻辑:
-
临床评估:
- 结构化访谈:通过IGDS9-SF(网络游戏障碍量表)量化游戏行为模式和功能损害(得分≥5/9提示高风险)。
- 功能损害量表:评估学业/职业、社交、家庭领域的损害程度(≥2个领域显著损害支持诊断)。
-
神经心理学测试:
- 延迟折扣任务异常:偏好即时奖励(如游戏成就)而非长期收益(如学业),提示冲动控制受损。
- Stroop测试错误率↑:反映注意力控制和认知灵活性下降。
-
生理指标检测:
- 心率变异性降低(SDNN<70 ms):提示自主神经调节失调,与情绪调节障碍相关。
-
脑影像学检查:
- fMRI前额叶-纹状体连接减弱:支持行为控制环路功能异常,但仅用于科研非临床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神经心理学评估:
- 延迟折扣任务异常:反映决策功能受损,需结合行为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
- Stroop测试错误率↑:提示执行功能缺陷,建议神经认知康复训练。
-
生理指标:
- 心率变异性降低:关联焦虑/抑郁症状,需评估共病情绪障碍。
- 皮质醇节律紊乱(夜间水平↑):提示应激系统失调,推荐睡眠节律调整。
-
脑功能影像学:
- 前额叶激活减弱:非诊断依据,但可解释行为控制困难,支持多模态治疗必要性。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基于ICD-11行为标准(控制受损+优先性+持续行为),必须持续≥12个月。
- 辅助检查:以临床评估为主(结构化访谈+量表),神经心理学和生理检测辅助鉴别共病。
- 实验室意义:异常结果提示治疗方向(如执行功能缺陷→认知训练;自主神经失调→放松疗法)。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 Stevens MWR et al. J Behav Addict. 2021;10(3):515-534
- Paulus MP et al.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19;104:1-10
- WHO游戏障碍技术报告(2022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