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 --> B[影像学检查]
A --> C[皮肤功能评估]
A --> D[鉴别诊断检查]
B --> B1[皮肤超声:检测表皮/真皮层厚度、水肿及血流信号]
B --> B2[红外热成像:评估局部炎症活动(温度升高≥2℃)]
B --> B3[MRI:深层软组织纤维化或骨髓炎(T2加权高信号)]
C --> C1[皮肤镜:观察毛细血管扩张形态(树枝状/球状)]
C --> C2[皮肤屏障功能测试:经皮水分流失值>20 g/m²/h]
D --> D1[细菌培养:排除感染性溃疡(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D --> D2[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阴性以排除自身免疫病]
判断逻辑:
皮肤超声:
真皮层增厚(>1.5 mm)伴低回声区 → 提示急性水肿/慢性纤维化。
红外热成像:
损伤区温度较周边升高>1.5℃ → 提示活动性炎症。
皮肤镜:
毛细血管扩张呈不规则扭曲 + 无色素网 → 支持放射性皮炎(特异性>8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10 mg/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
白细胞计数>12×10⁹/L:需联合细菌培养排除感染。
皮肤活检关键病理指标:
表皮萎缩 + 真皮血管闭塞:预示慢性溃疡风险。
异型角质形成细胞:提示癌变可能(需3个月随访)。
分子生物学检测:
TGF-β1表达升高:关联组织纤维化进展,需抗纤维化治疗。
四、总结
诊断核心:辐射暴露史 + 特征性皮损 + 病理活检(GBZ 106—2020标准)。
辅助检查优先级:皮肤超声/皮肤镜(初筛)→ MRI/活检(深度评估)。
实验室重点:CRP监测炎症,活检排除恶变。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Publication 118: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