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常见的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通过侵蚀患者的记忆、认知和日常活动能力影响数以百万计人口。近日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可在数分钟内检测该病的简单血液检测技术,被医学界誉为早期诊断的革命性进展。
此前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依赖昂贵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侵入性脊椎穿刺。这项新技术仅需常规抽血,准确率与传统方法相当。检测名为Lumipulse G pTau217/β-淀粉样蛋白1-42血浆比例检测,通过测量血液中磷酸化tau蛋白217(p-Tau217)和β-淀粉样蛋白1-42两种关键蛋白,结合结果可快速判定大脑标志性病理特征——淀粉样斑块是否存在。
由瑞典隆德大学Sebastian Palmqvist领导的大型研究显示,该检测在1200余名受试者中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理的准确率达88-92%。数据显示:92%阳性结果与PET或脊髓液检测一致,97%阴性结果确认为真阴性。
美国FDA已批准该检测用于55岁以上出现记忆或认知障碍的成年人,不适用于无症状人群筛查。检测流程简便:医生开具检测单、抽取血液,数日即可出结果。高分值提示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性大,低分值可排除,中等值需进一步影像检查。
早期诊断对新药治疗至关重要。新上市的Leqembi(lecanemab)和Kisunla(donanemab)在疾病早期阶段效果最佳。该检测可加速患者识别和治疗启动,尤其对缺乏先进影像设备的农村和小型诊所意义重大。研究者强调:"这项工具使基层医生能更可靠地早期筛查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延误。"
尽管前景广阔,但该血液检测并非独立诊断工具。医生仍需结合病史、体检和认知评估综合判断。保险覆盖情况可能因地区而异,但FDA批准将推动检测可及性。
目前Lumipulse检测只是开端,科学家正研发针对其他阿尔茨海默生物标志物的血液检测技术。专家预测这些突破将重塑全球痴呆症诊疗模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