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在诊断/预后研究中,tau PET显像的额顶叶摄取变化与认知改变呈强相关性,而血浆磷酸化tau217(p-tau217)的纵向变化与认知改变呈中等程度相关。研究使用A4研究(抗淀粉样蛋白治疗在无症状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的纵向数据,纳入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67个中心的1707名参与者(年龄65-85岁)。
方法学
通过18F-florbetapir PET显像筛选淀粉样蛋白β阳性(Aβ+)个体,并采用以下评估手段:
- tau蛋白检测:纵向血浆p-tau217检测(n=1643)和18F-flortaucipir PET显像(n=443)
- 认知评估:前临床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复合量表(PACC)
- 影像分析:重点分析内嗅皮层、颞下回等tau蛋白聚集关键区域
关键结果
- 生物标志物动态:Aβ+个体在36个月随访中,颞下回tau PET积累效应量最大
- 预测效能:
- 内嗅皮层tau PET与PACC评分变化的基线相关性最强(ρ=-0.55)
- 血浆p-tau217水平与PACC变化的相关性中等(ρ=-0.47)
- 动态监测:
- 额顶叶tau PET变化与同期认知改变强相关
- 血浆p-tau217在tau PET子研究中与认知变化无关(ρ=-0.03),但在全血浆样本中呈中度相关(ρ=-0.24)
结论
tau PET显像既可用于疾病进展的实时追踪,也能提供预后信息,而血浆p-tau217适合作为临床前阶段认知退化的早期预测标志物。基于影像的tau测量方法有助于在阿尔茨海默病试验中更准确检测疾病修饰效应,优化治疗靶点选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