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居所中,"所有疾病始于肠道"这句话经常被重复提及。我的父亲作为健康狂热者,用这句格言佐证他坚持全家每日定时食用大量米饭的正当性,以此促进消化规律性并维持整体健康。当时我对此嗤之以鼻,怀疑这种执着不过是过度讲究。
如今令我惊讶的是,这种执念竟演变为社会主流观念。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宣称改善"肠道健康"不仅可缓解腹胀腹痛等消化问题,更能带来全身性益处的证词——从缓解瘙痒、面部浮肿、头发生长迟缓、精力不足、痤疮、体重增加到焦虑症等宣称不一而足。如今市面上涌现大量宣称维护消化健康的商品:在酸奶、泡菜等传统发酵食品基础上,益生菌/益生元茶饮、饼干、软糖、补充剂、粉剂,甚至苏打水都加入这场商业狂欢。
现实远比宣传复杂。正如Karen Corbin博士(AdventHealth代谢与糖尿病研究所研究员)指出:"维持胃肠道健康固然重要,但期待特定食品或产品能彻底改造肠道环境,或将保证整体健康的说法都过于乐观。"这种过度执着不仅得不偿失,反而可能造成健康危害——毕竟"肠道健康"饼干本质上仍是饼干。
客观而言,肠道确实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大肠中栖居着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协助机体从食物中获取营养。健康的肠道意味着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不同微生物群体维持生态平衡;而当某些菌群过度增殖或有害微生物入侵打破平衡时,可能引发肠胃炎和免疫系统受损等问题。
饮食对肠道环境及其后续影响具有深远作用。正如梅奥诊所胃肠病学家Purna Kashyap所言:"食物通过影响微生物组进而作用宿主。"这种相互作用呈现一致性——例如快餐对人类和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忽视微生物营养会导致菌群失衡,引发腹胀、腹痛和排便障碍。
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因含有可定殖于肠道的活性菌被称为益生菌。而益生元食品则通过提供膳食纤维(主要未被消化的纤维)滋养既有肠道微生物。Corbin指出,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改善肠道规律性和整体消化系统功能。
但肠道健康观念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对健康微生物组的明确定义",Corbin强调。个体微生物组构成受基因、饮食、环境甚至宠物等多重因素影响,这意味着适用于某个体的调节方案可能对他人无效。当前所谓促进肠道健康的产品往往缺乏具体指向性,且肠道问题常由多种疾病引发,简单归因为菌群失衡并不准确。
关于肠道健康对胃肠系统外的影响,科学认知仍存巨大空白。尽管微生物组与体重、抑郁甚至癌症等关联研究不断涌现,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哥伦比亚大学胃肠病学家Daniel Freedberg指出:"许多基于动物研究的宣称(如微生物影响糖尿病或肥胖)在人体中的可转化性极低。"在明确特定微生物与具体健康结局的因果关系前,这些关联仍属推测。
这并非否定关注消化健康的价值。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或克罗恩病患者而言,针对性干预至关重要。但对健康人群来说,通过食品和补充剂追求肠道健康往往目标模糊。益生菌产品普遍存在关键信息缺失:具体菌种及其存活率难以保证,正如Freedberg所言:"多数益生菌未必含有活性菌,真正能到达结肠的有效菌群更是凤毛麟角。"
益生元虽更关键但来源影响效果。Freedberg指出:"益生元纤维决定菌群构成,但微量补充难以见效。"以Poppi和Olipop苏打水为例,其主要成分菊粉虽具轻微甜味,但添加量不足以显著改变微生物环境,否则将导致饮品质地粘稠。每罐Olipop含9克纤维,相当于一杯煮利马豆的含量。
需警惕的是,本质不健康的食品不会因添加纤维或益生菌而变得健康。Corbin强调:"甜食咸点中的糖盐含量无法通过添加纤维抵消。"不过,只要基础健康,选择含益生元的产品尚属合理。Freedberg也表示:"若益生菌让患者感觉良好,我不会反对。"但切勿期待通过饮用苏打水来修复不健康的肠道。专家一致建议:应多摄取蔬果、全谷物和豆类,摒弃损害微生物组的垃圾食品。
父亲的肠道健康理念显然源于希波克拉底名言,显示人类对消化系统的执迷已延续数千年。这种简化观念的吸引力在于:将复杂疾病归结为单一根源,使治疗显得简便——如饮用含纤维苏打水或服用益生菌片。尽管最新研究显示某些抑郁症患者存在特定菌群异常,以及高纤维饮食改变微生物组促进减重的临床证据,但相比社交媒体宣称的"肠道健康万能论",我们对肠道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
About the Author
Yasmin Tayag
《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