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ODAY.com专家专栏报道,注册营养师娜塔莉·里佐近日揭示了判断肠道健康食物的三大核心特征。这项研究指出通过科学饮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平衡,可有效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肠道健康定义
肠道健康特指包含消化道(尤其是负责营养吸收的小肠和大肠)在内的整个胃肠道系统的健康状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由有益菌与中性菌共同构成的微生物群系统,维持这种微生物的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三大黄金标准
- 植物性基底
植物性食物普遍富含膳食纤维(含可溶性与不可溶性两种)。前者通过形成凝胶状物促进消化液吸收,后者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加速肠道蠕动。推荐食材包括蔬菜(洋蓟、西兰花、甘蓝等)、水果(带皮苹果、梨、莓果等)、豆类(鹰嘴豆、扁豆)、全谷物(燕麦、糙米)。
- 低糖原则
过量添加糖分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营养师特别指出,加工食品中的隐藏糖分(如含糖饮料、甜点)需严格控制。
- 低饱和脂肪
研究显示高饱和脂肪饮食会降低微生物群多样性。建议用植物性脂肪(如坚果、深海鱼类)替代动物性脂肪。
协同增强策略
- 益生菌补充:通过发酵食品(泡菜、纳豆、康普茶)引入有益菌群
- 益生元滋养:摄入菊苣、洋葱、香蕉等富含低聚糖的食材喂养有益菌
健康效益
维持肠道健康可提升:
- 消化系统功能
- 免疫力(研究显示菌群多样性降低感染风险)
- 神经系统健康(肠道-脑轴调控机制)
风险警示
菌群多样性不足可能引发:
- 炎症性肠病
- 结直肠癌风险
- 代谢综合征(关联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实践指南
建议每日摄入25-38克膳食纤维,重点选择:
- 蔬菜:带皮土豆(膳食纤维含量较去皮增加40%)
- 豆类:鹰嘴豆(每杯含12.5克纤维)
- 发酵食品:韩国泡菜(含34种活性乳酸菌)
- 全谷物:法罗小麦(β-葡聚糖含量是普通小麦的3倍)
营养师强调持续性饮食干预的重要性,建议每周至少5次将上述食材纳入主餐配比。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