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事实
- 风湿性心脏病是2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获得性心脏病。
- 全球约5500万人受该病影响,每年导致约36万人死亡,绝大多数病例出现在中低收入国家。
- 该病由A组链球菌引发的咽喉感染(链球菌性咽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风湿热,多次发作后造成心脏瓣膜损伤所致。
- 疾病多发于儿童期,可导致死亡或终身残疾。
- 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链球菌感染可有效预防。
疾病概况
风湿性心脏病是重要的可预防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始于A组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引起的咽喉或皮肤感染,可通过飞沫在人群间传播,儿童最易感染。
部分感染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心脏瓣膜炎症和瘢痕形成(即风湿热)。反复发作的风湿热最终引发风湿性心脏病。
高危因素
风湿热主要影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及边缘化社区(包括原住民群体),这些地区普遍存在贫困和医疗资源匮乏。拥挤居住环境者患病风险最高。
在流行地区,风湿性心脏病是孕妇主要的心脏疾病,导致孕产妇和围产期死亡率显著上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瓣膜负担,引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许多女性直到妊娠期才首次发现患病。
尽管该病在许多地区已消除,但仍广泛存在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中南亚、南太平洋地区,以及高收入国家的移民和老年人群中(特别是原住民)。
临床表现
风湿热症状包括:
- 发热
- 膝、踝、肘、腕等大关节疼痛
- 游走性关节痛
- 乏力
- 舞蹈病(不自主运动)
- 关节附近无痛性结节/环形粉红皮疹(罕见)
- 心脏杂音
心脏瓣膜损伤表现包括:
- 胸痛
- 呼吸困难
- 腹部/手足水肿
- 乏力
- 心悸或心律不齐
治疗方案
风湿性心脏病不可逆,严重病例需外科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根据病情需使用:
- 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 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 心律失常控制药物
但低收入国家常缺乏手术资源,即便存在也因费用高昂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预防策略
根本预防在于阻断风湿热发生:
- 咽喉链球菌感染时规范使用抗生素
- 已患风湿热者需长期(数年)注射青霉素G苄星(每3-4周一次)预防复发
重点防控措施包括:
- 改善生活条件
- 扩展链球菌感染筛查和诊疗
- 保障抗生素供应
- 建立全国性防控计划
- 强化医疗体系整合
现存挑战
早期治疗常难实现:
- 家庭经济/时间限制
- 医疗人员诊断能力不足
- 全球青霉素G苄星供应不稳定
多数患者未早期诊断,妊娠期并发症风险高。手术治疗可及性差,长期治疗需持续医疗访问,注射恐惧和费用问题导致依从性差。青霉素G苄星的生产成本高与采购价格低导致供应短缺,2024年WHO已将其纳入基本药物保障计划。
世卫组织应对措施
201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71.14决议,启动全球防控计划。2024年发布最新《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预防与诊断指南》,在非洲区域推行PEN-PLUS初级卫生保健计划,重点保障青霉素G苄星稳定供应,纳入全民健康覆盖基本药物清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