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图谱揭示心血管疾病驱动因素
这项研究为心脏疾病的特征提供了新见解,可能为更精准的治疗方法铺平道路。
每年,心血管疾病影响超过6.5万丹麦人——这类疾病导致五分之一的丹麦人死亡。尽管诊断能力有所提升,我们对驱动心脏疾病发展的根本原因仍缺乏基本认知。
通常,这些疾病仅在心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可见变化时才被发现。然而研究表明,疾病进程更早始于分子层面。
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分析心脏蛋白质的方法,可识别心脏疾病的特征性分子模式。
"通过该方法,我们能构建疾病特征的分子图谱,观察到驱动疾病的分子机制。"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系教授阿莉西亚·伦德比表示,她是近期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期刊上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
"我们对分子层面导致和驱动心脏疾病的原因了解得异常有限。但借助此方法,现在可以研究那些机制不明的心脏疾病。"伦德比补充道。
心肌超薄切片技术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绘制了遗传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分子图谱。
为理解疾病的分子成因,他们对心脏患者组织样本(即活检样本)进行了详细检测。这些活检样本此前已在医院诊断程序中采集。
首先,研究人员从样本中切割出仅百分之一毫米厚的超薄切片,随后对切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
蛋白质组学分析可测量单个组织样本中多达10,000种不同蛋白质,比先前方法更详细地揭示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尽管蛋白质组学分析在科研中已有应用,但此前难以用于临床采集的心脏组织。这类活检样本的处理方式曾限制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人员现已突破此障碍,使利用现有活检样本获取心脏疾病新见解成为可能。
为医学治疗奠定基础
研究人员认为该分析方法可帮助理解更多心脏疾病及其潜在病因。
"目前我们仅有限地治疗心脏疾病的潜在病因。要开发靶向疗法,必须深入理解驱动这些疾病的机制。"伦德比解释道,"例如心力衰竭可能由纤维化、炎症或心肌线粒体功能改变引发。诊断结果相同——都是心力衰竭——但分子病因可能截然不同,理想情况下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的下一步是绘制更广泛心脏疾病的分子特征图谱。目标是为心脏病患者创建更精准用药的基础。
"我们希望研究结果能揭示蛋白质图谱中哪些部分的失调驱动了心脏疾病。一旦掌握这些知识,就能探究现有药物是否可更精准使用,或以此为基础开发新疗法。"伦德比表示。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