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奈达隆在高危永久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作者更正
查看更正内容
研究方法
我们招募了年龄≥65岁、有≥6个月永久性心房颤动病史且存在主要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决奈达隆组和安慰剂组。首要共同终点为中风、心肌梗死、系统性栓塞或心血管死亡;次要共同终点为非计划性心血管住院或死亡。
研究结果
共纳入3236例患者后因安全问题终止研究。决奈达隆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43例,安慰剂组19例(风险比2.29,95%CI 1.34-3.94,P=0.002)。心血管死亡分别为21例 vs 10例(风险比2.11,95%CI 1.00-4.49),其中心律失常死亡13例 vs 4例(风险比3.26)。中风发生率分别为23例 vs 10例(风险比2.32),心衰住院43例 vs 24例(风险比1.81)。
结论
决奈达隆显著增加永久性房颤高危患者的中风、心衰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数据显示该药在此类患者中禁用。(资助:赛诺菲-Aventis;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1151137)
背景延伸
决奈达隆作为新型抗心律失常药,在间歇性房颤患者中已被证实可降低住院率(ATHENA研究)。本研究旨在验证其在永久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但结果显示:
- 显著危害:
- 心血管死亡风险翻倍(2.11倍)
- 中风风险增加1.32倍
- 心衰住院率上升81%
- 机制探讨:
- 决奈达隆与地高辛相互作用使血清地高辛浓度升高33%
- 多离子通道阻滞效应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 QT间期延长(平均增加8ms)与心律失常死亡相关
- 临床警示:
- 永久性房颤患者即使合并心衰、冠心病等高危因素,仍应避免使用决奈达隆
- 与ATHENA研究(针对阵发性房颤)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疾病阶段对药物反应的重要性
研究提前终止时中位随访仅3.5个月,仍观察到显著风险差异,凸显该药物在此人群中的快速危害性。完整数据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年12月15日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