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AI素养已成为未来医疗从业者的必备能力。本研究旨在评估韩国医疗学生的AI素养水平,并分析其与AI态度、临床应用意愿及个人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在韩国某医学院进行横断面调查,共91名学生参与(67名医学生、24名护理学生)。使用SNAIL-KR量表评估AI素养,通过技术接受模型分析使用意愿。研究发现学生AI素养略低于平均水平,技术理解得分最低,但AI素养与积极态度及使用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对AI的兴趣比既往培训更能预测素养水平。
结论:需系统化整合AI素养教育至医疗课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与兴趣。超30小时的专项培训对提升素养效果显著。
引言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深刻变革患者护理、医学研究和医疗系统。自OpenAI推出ChatGPT后,AI技术在多个医学领域加速落地,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和护理实践。未来医疗从业者需具备批判性评估AI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AI素养。尽管学界普遍认可AI素养的重要性,但针对医学生的实证研究仍较缺乏。
AI素养的定义包含三个维度:技术理解(如机器学习原理)、批判性评估(数据隐私与伦理认知)和实践应用(日常使用AI工具的能力)。当前已有多种评估工具,如德国开发的SNAIL量表(含技术理解、批判评估、实践应用三个子量表)。韩国虽在推进医学AI教育,但尚无系统性研究评估学生素养水平。
方法
研究设计
在韩国某大学开展便利抽样调查,通过社交媒体邀请医学院(6年制,含2年预科)和护理系(4年制)学生参与。最终91名学生纳入分析(有效回收率13.2%),使用SNAIL-KR量表、通用AI态度量表(GAAIS)和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使用意愿量表进行评估。
量表验证
对SNAIL量表进行跨文化适配:经双向翻译后,由AI教授和医学生进行内容效度检验。最终版本保留24项(技术理解12项、批判评估7项、实践应用5项),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良好拟合指标(CFI=0.907, RMSEA=0.089)。
结果
样本特征
参与者平均年龄23岁(医学生23.53±2.36,护理学生22.46±2.43)。85.17%接受过<30小时AI培训,仅1人接受超120小时培训。总体AI素养得分3.76(满分为7),技术理解得分最低(3.19),批判评估最高(4.64)。
关键发现
- 素养水平:与德国医学生数据(3.76)相当,但显著低于接受超30小时培训者的4.34分(p<0.05)
- 态度特征:总体持中立偏积极态度(积极维度4.59±0.84 vs. 消极维度3.76±0.92)
- 相关性:AI素养与使用意愿(r=0.43,p<0.01)及兴趣(r=0.39,p<0.01)显著正相关,培训时长仅解释12%的方差
- 分组差异:性别、年级、专业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
讨论
本研究发现韩国医学生AI素养处于基础水平,与德国数据具可比性。值得关注的是,对AI的兴趣(而非单纯培训)与其素养呈更强相关性(r=0.39 vs. r=0.21)。这提示教育干预应侧重激发兴趣,如通过AI工具实操和跨学科项目提升参与感。
技术理解薄弱(得分3.19)反映教学缺口:现有课程侧重伦理讨论而缺乏技术原理教学。对比发现,接受超30小时培训者素养显著提升(+1.1分),建议将专项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值得注意的是,仅1.5%参与者接受过系统培训,凸显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与既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未发现年级差异,这可能与韩国医学教育AI内容整合不足有关。研究局限包括样本量较小(n=91)和单中心设计。未来需多中心纵向研究验证结论,并探索教学干预效果。
结论
本研究为韩国首个系统评估医疗学生AI素养的研究。结果显示需在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改革:
- 必修课程整合:将技术原理教学纳入基础课程
- 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超30小时的AI工具实操培训
- 兴趣驱动机制:通过项目制学习激发自主学习动力
研究建议医疗教育机构建立分阶段的能力框架,从认知(技术原理)、伦理(批判评估)到应用(临床实践)形成系统培养路径。这些发现对全球医疗AI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