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的研究显示,结合音乐的呼吸训练可能引发练习者的愉悦状态,并伴随大脑情绪处理区域血流变化。该研究由英国布莱顿和萨塞克斯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Colasanti实验室的Amy Amla Kartar及其团队主导,发现即使身体压力反应被激活,此类呼吸训练仍与负面情绪减少相关。
近年来,呼吸训练作为心理困扰的非药物疗法迅速流行。通过音乐配合的高通气呼吸训练(HVB)可引发类似致幻剂的意识改变状态(ASC)。这种训练方式可能成为大规模临床治疗的非药物替代方案,但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和主观体验尚未被充分研究。
为填补这一空白,Kartar团队通过分析15名在线参与者、8名实验室参与者和19名磁共振成像受试者的自述数据,系统刻画了HVB引发的意识改变状态。实验要求受试者进行20-30分钟无停顿循环呼吸并聆听音乐,结束后30分钟内填写问卷。
结果显示,HVB引发的意识改变程度与心血管交感神经激活强度成正比(通过心率变异性下降体现),表明可能激活压力反应。此外,HVB状态与左侧岛盖部和后岛叶血流显著减少相关——这些脑区负责表征身体内部状态(包括呼吸)。尽管整体大脑血流下降,但右侧杏仁核和前海马体的血流在训练过程中持续增加,这些区域与情绪记忆处理相关。血流变化模式与致幻体验呈现关联,提示此类改变可能构成呼吸训练正向效果的生理基础。
所有实验阶段中,受试者均报告恐惧和负面情绪减少且无不良反应。跨实验设置显示,HVB稳定地增强了以“海洋般无边界感”(OBN)为主导的意识状态。OBN概念由弗洛伊德于1920年提出,包含灵性体验、洞察力、愉悦感、正向人格解离及统合感,是致幻剂引发意识改变的核心特征。
作者指出,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未来需通过更大样本量和对照组验证结果,尤其需区分音乐对大脑的独立影响。尽管存在局限,研究仍为HVB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指向其治疗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补充称:"这是首个利用神经影像技术绘制呼吸训练期间神经生理变化的研究。关键发现包括呼吸训练可可靠引发深刻的致幻状态,这些状态与自我意识、恐惧和情绪记忆处理相关脑区的功能变化相关。特定脑区血流变化越显著,受试者体验到的统合感、幸福感和情感释放越强烈——即所谓的‘海洋无边界感’。"
首席作者Amy Kartar表示:"研究过程中我们充满热情。虽然许多人基于经验认可呼吸训练的健康益处,但这种快速呼吸法尚未得到充分科学关注。我们衷心感谢参与者的支持。"
项目负责人Alessandro Colasanti博士强调:"呼吸训练是一种强大且天然的神经调节工具,通过调控全身和大脑的代谢发挥作用,可能成为转化性治疗干预手段,为常见致残性心理疾病带来突破。"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