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碱结构示意图和欧唐宁(Ozempic)研发的科研人员接受《WIRED》采访,讲述这类突破性药物的研发历程及规范使用建议。
减肥药物的发展史充满失败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流行的苯丙胺类减肥药因成瘾性及严重副作用遭淘汰;1997年芬芬药片因导致心脏瓣膜损伤撤市。正如《科学》杂志撰稿人德里克·洛(Derek Lowe)所述:"抗肥胖药物研发如同吞噬无数资金和时间的无底深渊。"
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展现出革命性突破。这类药物通过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素作用,同时调节血糖水平、延缓胃排空时间并抑制食欲。临床试验显示,持续使用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68周后,部分使用者体重下降达15%以上。该物质以维格沃品牌获批减肥适应症,以欧唐宁品牌获批2型糖尿病治疗适应证。
这项突破性研究可追溯至40年前。为深入了解药物研发脉络,《WIRED》专访了GLP-1领域的奠基性科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医学系Jens Juul Holst教授及麻省总医院研究所Joel Habener教授。两位学者于2021年与Daniel Drucker共同荣获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奖(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
基础研究突破
Holst教授1970年代的研究始于十二指肠溃疡疾病。其团队通过猪胰腺实验发现GLP-1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又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这种双重调节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发表的关键研究首次证实了该激素的代谢调控功能。
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早期虽对相关研究提供支持,但也经历过研发方向分歧。1993年Michael Nauck的临床试验成为转折点——首次证实GLP-1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临床转化历程
Habener教授指出,早期人体试验发现GLP-1存在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受试者普遍出现饱腹感及恶心反应,导致试验餐摄入困难。这种药物特性在1998年被确认具有减肥潜力,但当时制药企业对肥胖治疗领域的投入持谨慎态度。
2001年研究团队已发现给药剂量与食欲抑制的正相关性。诺和诺德开发的长效胰岛素与GLP-1复合制剂Xultophy的临床经验表明,通过14周渐进式加量方案可有效控制副作用。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里程碑研究证实,每周注射司美格鲁肽可实现平均14.9%的体重降幅。
社会影响思考
Holst教授强调:"这种15%的减重效果具有双重革命性。首先突破了传统医学手段的极限,其次临床数据显示体重降低15%的糖尿病患者中,86%实现病情缓解。"但他担忧药物被明星群体非适应症使用:"我的关注点始终在肥胖并发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行动受限的关节炎患者及心血管疾病群体。"
关于药物可及性问题,Habener教授指出严峻现实:"目前多数保险公司仍将肥胖视为美容问题而非疾病,导致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治疗。肥胖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代谢性疾病。"
两位学者警示不应将药物视为系统性食品体系缺陷的解决方案。Holst教授观察到:"GLP-1治疗导致的食欲抑制可能伴随生活品质下降。全球数据显示,即使药物有效,多数患者在2年内仍会选择停药。"这提示需建立持续的医疗管理方案而非单纯依赖药物干预。
伦理边界探讨
针对社会对体型污名化的担忧,Holst教授澄清医学立场:"我只关注疾病并发症。如果个体健康,体型本身不应成为医疗干预目标。但当出现心血管病变、肿瘤或抑郁等问题时,我们有责任提供治疗方案。"
Habener教授重申用药规范:"这类药物必须严格处方管理。虽然效果显著,但我们需要持续监测可能的副作用。"当前SELECT研究正在评估司美格鲁肽对肥胖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深远影响未来治疗指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