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芬兰和英国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即心脏病)的诱因可能不仅与胆固醇积累和生活习惯相关。研究发现,与口腔相关的传染性细菌可能成为触发心脏病的关键因素。
过去学界普遍认为冠心病主要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即"坏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吸引免疫细胞形成斑块。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块可能破裂释放促凝血物质,阻断心脏供血导致心脏病发作。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在217例患者样本的斑块中检测到细菌DNA。这些细菌主要包括存在于口腔中的草绿色链球菌群——包括链球菌属等原本生活在口腔的无害菌种,同时还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等其他口腔细菌,以及呼吸道病原体肺炎衣原体。
这些细菌以生物膜形式处于休眠状态——微生物通过分泌粘性物质形成保护屏障,使其能抵御免疫系统和抗生素攻击。采用抗体靶向技术发现,这些生物膜结构位于斑块内部和动脉组织中。
研究负责人佩卡·卡尔胡宁教授指出:"虽然细菌参与冠心病发展的猜想早已有之,但此前缺乏直接证据。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多种口腔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确实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研究显示,生物膜可在体内潜伏多年无症状,但病毒感染或其他压力因素可能"唤醒"细菌,促使其增殖并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由此产生的炎症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从而诱发心脏病。这也解释了流感、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感染与心脏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强调尚需进一步探索细菌如何迁移至动脉斑块并定植的具体机制,以及针对性治疗是否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该发现提示预防心血管疾病或需超越传统的降胆固醇和控血压手段,良好口腔卫生(如刷牙和使用牙线)可能成为重要防护措施。
这项突破性研究已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