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总医院布里格姆医疗系统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柳叶刀》发表系列论文,并在欧洲心脏病学会2025年大会上同步展示成果,提出全球应将心力衰竭防控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该团队指出,尽管过去五年治疗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患者数量持续攀升,2025年全球患者已超5600万。
"心力衰竭治疗虽有显著进步,但疾病管理仍存在瓶颈。当前疗法无法实现治愈或稳定缓解,预防特别是早期干预应成为优先事项。"首席作者Muthiah Vaduganathan博士强调。研究团队通过三阶段方案系统性解析预防路径:
第一阶段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框架,揭示某些国家超四分之一成年人存在潜在发病风险。通过建立标准化筛查体系,可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第二阶段聚焦心肌梗死后预防。随着急诊救治水平提升,心梗存活率显著提高,但幸存者中仍有大量病例在数月后发展为心力衰竭。研究提出个性化风险干预路径,包含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优化。
第三阶段研究突破传统认知,指出80-90%新发心力衰竭患者并无心梗病史。该病症实为多种慢性病的并发症,包括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及代谢综合征。研究特别警示这些疾病的共存会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建立跨学科管理模式。
"我们需要构建适应不同医疗体系的通用预防框架。"通讯作者John Ostrominski博士指出,"通过推动早期筛查和风险因素干预,可能扭转全球心力衰竭增长趋势。"
研究团队包含来自全球20个机构的专家,涉及多项临床试验数据整合。研究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多家药企支持,完整披露信息详见《柳叶刀》论文全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