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研究所(SAHMRI)联合多伦多、悉尼和墨尔本的科研团队开发出新型"诊疗一体化"纳米颗粒。这种直径仅20纳米的卟啉脂质纳米颗粒(Por-NPs)表面覆盖R4F肽段,能特异性识别动脉壁内吞噬胆固醇的巨噬细胞。当巨噬细胞因过量摄取胆固醇转化为促炎性泡沫细胞时,纳米颗粒通过以下机制阻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荧光标记与放射示踪:卟啉脂质核心在特定光照下发光,结合铜-64同位素标记,可实现活体组织中的实时追踪
- 胆固醇转运调控:被巨噬细胞摄取后促进胆固醇外排,减少泡沫细胞形成
- 炎症抑制作用:调控促炎基因表达,降低动脉壁慢性炎症反应
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小鼠模型中,高脂饮食后接受治疗的小鼠:
- 早期斑块体积缩小23%
- 晚期不稳定斑块体积减少52%
- 动脉壁内单核细胞浸润量下降81%
- 全身单核细胞水平降低32%
这些纳米颗粒最终经肝脏代谢,未观察到肝内胆固醇蓄积。研究团队指出,这种"三重作用"机制突破了传统他汀类药物仅能降脂的局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可视化的新策略。该成果发表于《Materials Today Bio》期刊。
目前该技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未来可能与现有疗法联合应用,在斑块破裂前实现精准检测和干预。这项研究拓展了纳米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纳米诊疗技术形成交叉创新。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