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出血
由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Andrei V. Alexandrov医学博士、Balaji Krishnaiah医学博士撰写
脑内出血是指发生在颅腔内的出血现象。
- 主要诱因:慢性高血压(占多数病例),其作用机制是导致小动脉硬化性损伤
- 风险因素:
- 吸烟
- 肥胖
- 富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及高热量的不良饮食结构
- 可卡因或安非他命滥用(可引发暂时性高血压)
老年人群中,脑动脉壁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淀粉样血管病变)会削弱血管壁强度,这是重要病因之一。
罕见病因
- 先天性血管异常
- 脑动脉瘤
- 动静脉畸形
- 外伤
- 肿瘤
- 血管炎
- 凝血功能障碍
- 过量抗凝剂使用
临床表现
突发性起病是显著特征,常伴剧烈头痛。老年人头痛症状可能不典型。约50%患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部分病例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恶心呕吐及癫痫发作。
局限性神经体征:
- 单侧肢体无力/麻木
- 失语
- 视觉障碍
- 眼球运动异常
危及生命并发症:
- 脑疝:颅高压导致脑组织移位压迫脑干
- 脑积水:脑脊液循环受阻加重颅内压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首选头部CT平扫(高敏感性)
- MRI作为补充检查
- CT血管造影可识别血管异常
- 实验室检测:
- 即刻血糖检测
- 凝血功能监测(INR、APTT)
- 血小板计数
治疗策略
重症监护支持是基础,具体措施包括:
- 血压管理:严格控制在收缩压≤140-160 mmHg范围
- 止血治疗:
- 维生素K静脉注射
- 血小板输注
- 新鲜冰冻血浆补充
- 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
- 手术干预:
- 小脑大出血的开颅减压术
- 脑室引流治疗急性脑积水
禁忌用药:抗凝剂(肝素、华法林)、溶栓药及抗血小板药物。
预后管理
脑内出血死亡率高于缺血性卒中。大型出血患者30天死亡率达50%,幸存者常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脑积水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特别提醒:本文版权属默克公司所有,文中提及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