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称为脑CT扫描或脑CAT扫描,通过X射线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生成头部的详细横断面图像。这些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大脑、颅骨、血管和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其成像细节远超普通X光检查。
脑部CT扫描可从多个角度快速获取颅脑图像,特别适用于检测颅脑损伤后的出血、肿胀或肿瘤等病变。在急性中风或颅脑外伤的初步评估中,该检查通常是首选影像学方法。
在非急诊情况下,CT扫描可用于监测已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进程,规划脑肿瘤放疗方案,或追踪如记忆减退、意识模糊或持续性头痛等症状。
部分检查会使用特殊造影剂增强显影效果,通过静脉或动脉注射造影剂来突出血管或特定组织结构。但紧急情况下通常选择平扫,因为某些病理改变(如急性出血)在无造影剂状态下更易识别,且部分患者存在使用造影剂的禁忌症(如肾功能不全)。
CT检查的辐射暴露量较低且受严格控制。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发现严重脑部疾病的临床收益远大于潜在辐射风险。儿童对辐射更敏感,因此仅在必要时才进行扫描并采用最低有效辐射剂量。
脑部CT检查类型
根据临床需求,可选择以下检查方式:
增强型CT扫描
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提升成像对比度:
- CT血管造影(CTA):评估脑血流,快速识别中风患者的脑血栓,指导治疗决策。还可检测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异常。
- CT灌注扫描:测量脑血流量,识别中风后可能挽救的缺血半影区脑组织。
- CT静脉造影(CTV):评估脑静脉系统,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等特殊病症。
非增强CT扫描
急诊首选的快速检查方式,适用于颅脑外伤、急性出血、脑水肿等紧急状况。根据初步结果可能需追加增强扫描。
特殊CT技术
- 双能量CT(DECT):通过双能级成像区分血液、钙化与造影剂,提升病变特征识别能力,对出血与肿瘤显影具有特殊价值。
- PET-CT融合扫描: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PET)的功能成像优势,用于不明原因认知障碍或癫痫的病因诊断,鉴别痴呆类型,评估脑肿瘤生物学特性。通过静脉注射示踪剂后,高代谢组织将在图像上显影,结合CT解剖信息生成三维功能解剖图。
临床应用
脑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
- 脑肿瘤
- 鼻窦相关骨结构病变
- 颅骨骨折
- 脑卒中
-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
- 突发性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意识丧失、癫痫发作、肢体无力)
- 脑积水
- 创伤性脑损伤(包括脑挫裂伤、血肿、颅内出血)
该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如活检、立体定向手术)中提供实时引导,并辅助放疗靶区精准定位。在脑肿瘤治疗中,通过连续扫描监测肿瘤大小变化。必要时还需联合颈部等其他部位扫描。
与磁共振成像(MRI)相比,CT扫描具有以下优势:
- 成本更低
- 设备普及度更高
- 适用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患者
- 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更友好
- 检查耗时更短(通常仅需数分钟)
风险评估
CT检查暴露于电离辐射,单次脑部扫描的辐射量相当于数月自然背景辐射。临床研究显示低剂量辐射未发现长期健康风险,但多次检查可能略微增加终生致癌风险,儿童风险高于成人。医疗团队会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并使用新型CT设备进一步降低辐射暴露。
孕期辐射风险
脑部CT的辐射野远离胎儿,通常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但为避免任何潜在风险,孕妇可能优先选择无辐射的超声或MRI检查。
造影剂反应
约1-3%患者可能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多数为皮疹等轻度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罕见(<0.01%),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因造影剂代谢障碍产生肾毒性风险。检查前需告知既往过敏史或肾脏病史。
检查准备
根据检查要求需:
- 更换病号服,摘除金属饰品、义齿、眼镜等
- 检查前4-6小时禁食禁水以防恶心反应
- 提前告知妊娠状态、药物使用情况及特殊恐惧症(如幽闭恐惧症)
医务人员将评估过敏风险与肾功能,并提供镇静药物缓解焦虑。
检查流程
检查可在医院或影像中心进行,整个过程无痛且耗时短(通常5-15分钟)。
检查前
技术人员将解释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需要造影剂时会建立静脉通路。患者仰卧于环形CT检查床,头部由固定装置保持稳定。注射造影剂时可能出现全身发热感、面部潮红或金属味,属正常现象。
检查中
检查床将自动移入扫描仪,X射线源环绕头部旋转采集数据。患者需保持静止,技术人员可通过对讲机沟通。儿童检查时家长可穿戴防护服陪同。检查过程可能产生嗡鸣声,部分患者需短暂屏气以减少运动伪影。
检查后
检查后可立即恢复正常活动。使用造影剂者需拔除静脉针并加压包扎,建议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急诊病例可在数分钟内获得初步结果。
结果解读
CT图像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由放射科医师分析并出具诊断报告。图像密度差异反映不同组织特性:急性出血呈高密度(白色),脑脊液呈低密度(黑色)。需注意CT可能遗漏细微病变(如早期脑梗塞),此时需结合MRI等其他检查。
部分患者需复查以确认诊断或监测病情变化。医生会解释复查的临床意义,可能涉及潜在病变的进一步评估。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