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组织信号或为心力衰竭关键诱因
一项新研究发现,脂肪组织释放的信号分子(脂肪因子)可能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直接相关,这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带来希望。
雷贝卡·沙维特 报道
2025年9月3日太平洋夏令时凌晨4:51发表
一项新理论认为,驱动常见心力衰竭类型的因素可能来自脂肪组织信号,而非仅限于心脏本身。(插图说明:Shutterstock)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长期困扰医学界。目前全球超过3000万人患病,美国患者近400万,但有效治疗手段极为有限。
不同于传统心力衰竭(心脏肌肉衰弱无力),HFpEF患者心脏扫描显示正常。虽然心脏仍能正常泵血,但无法在心跳间隙正常舒张充血。这种僵硬度会导致呼吸急促、乏力,甚至腿部、腹部或肺部水肿。
数十年来,高血压被认为是主要诱因。但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科学杰出学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教授米尔顿·帕克医学博士提出突破性观点:真正的驱动因素可能与心脏本身无关。
其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并提交给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的"脂肪因子假说"提出,来自脂肪组织的信号可能是疾病主因。
脂肪:信息传递者而非单纯储存器
传统观念将脂肪视为能量储备,但实际上脂肪是通过脂肪因子向全身传递化学信号的重要器官。这些蛋白质和激素类信使可影响心脏、血管、代谢系统和免疫功能。
健康脂肪主要释放保护性脂肪因子,具有抗炎和调节体液平衡功能。但当脂肪组织异常增生时,信号系统发生质变——有害脂肪因子大量释放,保护性因子却显著减少。
帕克解释称,这种脂肪生物学特性改变会使脂肪组织成为促压力、促炎症和促心脏纤维化的"罪魁祸首":"此前学界缺乏统一理论解释HFpEF,导致诊断和治疗方向不清。这个新框架揭示了大多数患者的根本病因,将彻底改变治疗策略。"
脂肪信号如何损害心脏
新理论揭示了异常脂肪因子诱发HFpEF的多条通路:
- 炎症反应:应激脂肪组织吸引免疫细胞释放炎性因子
- 血管僵化:动脉失去弹性导致心脏内压升高
- 纤维化:瘢痕组织形成阻碍心脏舒张
- 代谢应激:糖尿病等共病加速疾病进程
这种病理组合导致看似正常的心脏无法满足运动时供血需求。爬楼梯时突然感到气喘,本质是心脏充盈障碍而非收缩功能问题。
跨领域证据支持
该假说整合了多学科研究成果:
- HFpEF患者普遍存在内脏脂肪堆积
- 动物实验证实脂肪因子直接损害心肌舒张
- 血管研究显示有害脂肪因子限制血管扩张
- 临床数据揭示HFpEF与代谢综合征高度关联
其理论突破在于:将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视为脂肪信号改变的共同表现,而非独立风险因素。
诊断标准的变革
帕克强调,传统BMI指标存在局限,建议采用更具预测价值的腰高比指标(健康值<0.5)。他指出:"腰高比超过0.5甚至0.6的患者,即使BMI未达肥胖标准,医生也应高度警惕HFpEF症状。"
现有疗法的新机遇
该理论提示治疗方向可能转向调节脂肪生物学特性: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通过改变脂肪信号通路
-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手术)减少有害脂肪
- 临床试验正在验证这些疗法对HFpEF的疗效
展望与挑战
虽然该假说尚未完全证实,但其借鉴了33年前成功指导收缩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治疗的"神经激素假说"经验。若获证实:
- 医生将常规检测腰高比进行早期筛查
- 现有药物获得HFpEF新适应症
- 公共卫生层面强化肥胖防控以应对未来30年HFpEF激增趋势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约半数HFpEF患者存在"腰高比异常但BMI正常"现象,提示临床需重新认识体重指数的局限性。该发现或将改变全球千万患者的诊疗现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