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已将一名53岁女性的皮肤细胞恢复至相当于23岁的生理状态。
剑桥科学家认为该技术可推广至人体其他组织,最终目标是开发针对糖尿病、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该技术建立在25多年前克隆羊多莉所用技术基础之上。
剑桥巴布拉汉研究所团队负责人沃尔夫·赖克教授向BBC新闻表示,希望该技术未来能帮助人类在衰老过程中保持更长久的健康状态。"我们一直梦想着这样的突破。许多常见疾病随年龄增长而恶化,能够以这种方式帮助人们令人振奋,"他说。
赖克教授强调,尽管该研究已发表于《eLife》期刊,但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他指出,在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临床应用前,还需克服若干科学难题。但他认为,首次证明细胞再生可行是关键性进展。
该技术起源于1990年代,当时爱丁堡郊外罗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将绵羊乳腺细胞转化为胚胎的方法,最终诞生了克隆羊多莉。罗斯林团队的目标并非制造克隆动物或人类,而是利用该技术创建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而培育肌肉、软骨和神经细胞等特定组织以替换老化身体部位。
2006年,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简化了多莉技术,发明了iPS(诱导多能干细胞)新方法:通过50天化学处理使成年细胞发生基因变化转化为干细胞。然而,无论是多莉技术还是iPS技术,生成的干细胞需重新培育成患者所需组织,该过程极为困难。尽管数十年努力,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应用目前仍极其有限。
赖克团队对53岁女性皮肤细胞采用iPS技术,但将化学处理时间从50天缩短至约12天。吉尔博士惊讶地发现细胞并未转化为胚胎干细胞,而是再生为生理表现如同23岁年轻人的皮肤细胞。他表示:"当我看到结果时简直难以置信——某些细胞比实际年龄年轻30岁,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天!"
由于iPS方法会增加癌症风险,该技术尚无法立即应用于临床。但赖克教授确信,既然已证明细胞再生可行,团队能找到更安全的替代方案。"长期目标是延长人类健康寿命而非单纯寿命,使人们更健康地老去,"他说。
赖克教授表示,首批应用可能针对老年人体表伤口或烧伤部位开发皮肤再生药物以加速愈合。研究团队通过模拟伤口实验已证实,再生皮肤细胞的移动速度显著提升。
下一步将验证该技术能否适用于肌肉、肝脏和血细胞等其他组织。资助过克隆羊研究的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执行主席梅兰妮·韦尔厄姆教授向BBC表示,这项技术停滞多年的临床效益可能即将实现。"若类似方法能再生免疫细胞——已知其随年龄增长反应减弱——未来或可增强老年人对疫苗的响应能力及抗感染能力。"
核心问题是该研究能否催生全身再生技术、青春灵药或抗衰老药丸。赖克教授认为此设想并非天方夜谭:"该技术已在基因改造小鼠身上应用,出现再生迹象。某项研究显示胰腺再生迹象,这对攻克糖尿病具有潜在意义。"
但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罗宾·洛弗尔-贝奇教授指出,从赖克实验室成果到最简单临床应用之间存在重大科学障碍。他认为将再生过程扩展至其他组织类型甚至开发抗衰老药丸绝非易事。"若发现其他化学物质实现相同效果固然好,但它们可能同样危险。轻易找到更安全化学物质的设想过于乐观。其他细胞类型可能需要难以控制的不同条件,而全身安全再生更是遥不可及,纯属 speculation。"
在Twitter上关注Pallab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