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PROTACs与MGDs:药物发现中的颠覆性技术

PROTACs and MGDs role in drug discovery

美国英语生物医药科技
新闻源:News-Medical.Net
2025-09-16 04:31:07阅读时长3分钟1319字
PROTACsMGDs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研发致病蛋白癌症难治性疾病健康治疗疗法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解析了靶向蛋白降解技术中的PROTACs和MGDs两种前沿技术。通过分析其作用机制、发展历程、临床进展及现存挑战,揭示了该技术如何突破传统药物研发模式,实现对80%以往"不可成药"致病蛋白的靶向降解。重点介绍了CRBN和VHL等关键E3连接酶的应用,并探讨了AI辅助设计等新技术对优化代谢稳定性、扩大可用连接酶库等领域的革新潜力。

蛋白粘附、标记与摧毁:PROTACs与MGDs的科学突破

传统药物研发聚焦于开发占据致病蛋白活性位点的抑制剂,但这种策略存在重大局限——约80%致病蛋白因缺乏特异性结合口袋而属于"不可成药"靶标¹'²。

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诱导泛素化反应,利用细胞天然的蛋白酶体或溶酶体途径实现目标蛋白的定向清除,为突破该瓶颈带来革命性解决方案²。其中,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与分子胶水降解剂(MGDs)作为TPD领域的两大核心策略¹⁻³表现尤为突出。

PROTACs(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

典型的PROTAC分子由三个核心结构组成:靶蛋白结合配体、E3泛素连接酶募集配体及连接两者的化学接头(图1)⁴'⁵。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桥接靶蛋白与E3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物,促进泛素从E2结合酶向靶蛋白的转移²'³。

当靶蛋白被多泛素化标记后,26S蛋白酶体即可识别并快速降解该蛋白(图2)。独特的催化特性使PROTAC在完成降解后能释放再生,实现低浓度下的持续作用¹'²。

发展历程与临床进展

自1999年概念确立以来,PROTAC技术历经重大革新:2001年首个肽基PROTAC-1诞生,2008年首个全小分子PROTAC 4问世并显著改善细胞渗透性8。沙利度胺靶标CRBN(2010年发现)和VHL(2012年发现)现已成为主流E3连接酶选择¹⁻³。

当前已有30余种异双功能蛋白降解剂进入临床试验:

现存挑战与优化策略

当前挑战包括:

优化方案聚焦于接头与E3配体设计:

分子胶水降解剂(MGDs)

MGDs作为单价小分子(区别于PROTAC的双价结构),通过诱导或稳定E3连接酶与靶蛋白的新型相互作用实现降解(图4)²'¹⁴。其作用机制涉及改变底物受体表面性质,促进"非天然"相互作用导致泛素化15。

优势与局限

优势特性:

代表药物:

设计挑战包括作用机制不可预测、组织特异性差异及脱靶效应。最新策略通过在抑制剂中引入共价锚定基团,成功将部分分子转化为具有降解功能的MGDs¹⁻³'12'15。

未来展望

TPD技术通过彻底清除致病蛋白而非单纯抑制,正在重塑药物研发范式。当前研发方向聚焦:

义翘神州等企业通过提供CRBN、VHL等重组E3连接酶及相关检测试剂,正加速新型降解剂的筛选与优化。这些技术突破有望为癌症等难治性疾病带来突破性疗法。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