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血管造影术可通过视网膜分析揭示早期神经退行性疾病迹象,为识别认知障碍高危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注:经《眼科时报》采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尔默眼科研究所Amir H. Kashani教授对该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检测中的研究进行了说明。)
OCT-A的技术优势
OCT-A利用眼部光学特性,在毛细血管水平非侵入性测量眼部灌注,其原理被视为颅内灌注的替代指标。相较于MRI、PET等穿透性检测手段,该技术可在10-15分钟内完成检测,无需散瞳且成本显著降低。研究证实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脑部病理变化可反映于视网膜组织,通过捕捉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变化,可识别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潜在患者。
数据标准化挑战
全球多中心研究发现不同实验室存在显著数据差异:1)单眼与双眼散瞳导致的血流数据偏差;2)扫描区域(大血管/小血管)影响分析结果;3)人工审核10,000张图像的效率瓶颈。研究团队已建立共识方案规范数据采集标准,并开发AI质量评估系统,实现图像自动筛选与数据优化,将分析效率提升85%。
临床应用前景
该技术可协助眼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协作开展风险分层:
- 识别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下降(较健康对照组低12%)
- 发现无症状基因突变携带者的早期血管密度变化(如TREM2突变体平均降低17%)
- 为临床试验筛选高危人群(10,000人中精准定位前10%高风险组)
技术局限性
当前研究聚焦老年人群(65岁以上),尚需验证其在中青年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团队已着手开发多模态AI分析系统,整合OCT-A数据与电子健康记录,目标实现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十年期预测,预测准确率已达到82%(AUC=0.89)。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