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仍是全球主要死因。最新全球研究显示,多数国家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但近年整体降速放缓。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显示,2010至2019年间约150个国家80岁前慢性病死亡概率下降,但较此前十年普遍减缓,部分国家甚至出现逆转。
美国数据显示,2001-2010年慢性病死亡概率显著下降,2010年后九年基本持平。年轻成年人(20-45岁)死亡概率反升,阿尔茨海默病及药物滥用等神经精神疾病死亡率攀升,这种现象在高收入国家中极为罕见。
东欧和中亚国家(如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慢性病死亡率降幅最大。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则出现小幅上升。
前CDC慢性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凯伦·哈克指出,慢性病仍是绝对头号死因,美国等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覆盖不均导致巨大差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口学专家玛嘉丽·巴比里指出,1960年代起的控烟政策和降压降糖药物普及曾显著降低死亡率,但近年积极措施成效见顶,代谢紊乱流行正在抵消既有成果。
美国癌症死亡率30年下降34%,但胰腺癌、肝癌和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威胁既有成果。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也阻碍了慢性病死亡率下降。帝国理工学院马吉德·埃扎提强调,美国和欧洲高收入国家部分人群未获有效医疗覆盖,2008年研究显示美国部分县居民预期寿命甚至出现倒退。
韩国模式显示突破可能:其基层医疗网络(人均医生问诊次数全球最高)、高血压糖尿病专项防治计划、全民医保体系和健康教育系统显著降低了慢性病死亡率。埃扎提教授指出,韩国经验表明通过系统性公共卫生干预仍可实现突破性进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