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目标感可能是抵御痴呆症最简单而强大的防护盾。
对"蓝色地带"(全球长寿区域)的研究表明,拥有生活目标感有助于延长寿命。如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新研究揭示,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目标感还具有另一项益处:降低痴呆症风险。
这项发表于《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追踪了13,000多名45岁及以上成年人长达15年。研究发现,自我报告生活目标感较高的人群,罹患认知障碍(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约28%。
生活目标感的保护效应在不同种族和民族群体中均显著存在。即使考虑教育程度、抑郁症状及阿尔茨海默病已知风险基因APOE4的影响,该效应依然保持显著。
生活目标感助力大脑保持韧性
"研究结果表明,拥有生活目标感能帮助大脑在衰老过程中保持韧性,"资深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教授阿利扎·温戈(Aliza Wingo)表示,"即使对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遗传风险的人群,生活目标感仍与发病时间推迟及痴呆风险降低相关。"
研究未具体询问赋予参与者生活目标的具体活动。但先前关于老龄化的研究表明,多种活动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目标感(有时称为"ikigai"生存价值),包括:
- 人际关系:照顾家人、陪伴孙辈或支持配偶/朋友
- 工作或志愿服务:延续职业工作、担任导师或参与社区事业
- 精神信仰:宗教信仰、灵修实践或参与信仰团体
- 个人目标:追求爱好、学习新技能或实现个人里程碑
- 帮助他人:行善举、慈善捐助、照护或倡导工作
生活目标感延缓认知衰退 onset
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目标感较高的人群,其认知衰退 onset 时间普遍晚于目标感较低者。在考虑年龄、教育程度、抑郁症状及遗传风险影响后,八年内平均延缓约1.4个月。虽然幅度较小,但与现有治疗方案相比具有实际意义。
"像lecanemab和donanemab等药物虽能轻度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症状,却伴随风险与高昂成本,"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公共卫生研究员尼古拉斯·C·霍华德(Nicholas C. Howard)指出,"而生活目标感零成本、安全且易于获取。人们可通过人际关系、目标设定及有意义的活动来构建它。"
研究方法与局限性
该研究参与者来自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资助的全国代表性调查"健康与退休研究",初始认知健康状态均正常。研究人员采用Ryff心理福祉测量体系的七项问卷,参与者对"我积极落实自我设定的计划"等陈述进行六级评分(从"强烈同意"到"强烈反对"),得分平均后生成1-6分的心理福祉指数,分值越高表明生活目标感越强。认知健康状况通过每两年一次的电话测试追踪。
研究团队指出,尽管样本规模庞大是显著优势,但关键局限在于:本研究证实了关联性,却未证明生活目标感提升直接导致痴呆发病率降低。
研究支持心理福祉的核心作用
"该发现支持心理福祉在健康老龄化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观点,"研究合著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健康中心神经学教授托马斯·温戈(Thomas Wingo)表示,"希望未来研究能探索目标感培育干预是否有助于预防痴呆。"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人们或许能通过'思维训练'改善健康状态。生活目标感是可以培育的,"他补充道,"无论何时思考生命意义,都为时不早亦不为晚。"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