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神经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专题编辑

Frontiers | Editorial: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希腊英语人类健康
新闻源:unknown
2025-09-16 13:59:46阅读时长5分钟2100字
神经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神经认知障碍痴呆积极情感早期检测代谢-神经认知交互非药物干预认知健康模型痴呆预防与护理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综述了神经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的相互关系,揭示神经精神症状不仅是认知衰退的结果,更是神经认知障碍的核心特征。通过16项跨国研究分析,文章指出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等可预测疾病进展,强调神经影像与生物标志物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整合生物特征的诊断模型可提升治疗效果。研究还发现轻度认知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案具有显著成效,为痴呆症预防提供了新方向。

神经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专题编辑

神经精神症状(NPS)日益被认为是轻度和重度神经认知障碍的核心特征,而非单纯认知衰退的后果。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情感症状、情绪不稳定、行为改变或精神病症状可能先于认知缺陷出现[1,2],预测疾病进展[3,4]、住院治疗和死亡风险[5],并深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负担[6]。然而临床研究范式常将认知与行为、情绪割裂,这种碎片化诊疗模式限制了诊断精度,阻碍整体干预。这种割裂还因过度依赖表型而非病理生理学驱动的内型而加剧。

谵妄或痴呆等疾病仍主要通过表层行为和认知标准定义,尽管新兴证据表明相似表象下可能存在独特或重叠的生物学机制——即内型差异[7]。表型与内型的混杂或分歧给临床研究和机制建模带来显著偏差,特别是在相似症状掩盖异质病因或相似生物过程呈现不同行为特征时[8]。将生物学特征纳入诊断框架有望提升对病程、预后和治疗反应的理解。

本专题聚焦NPS与认知障碍的相互作用,结合神经影像和体液生物标志物等方法,突破单纯表型分类局限,推动内型诊断。部分研究探索积极情感与社交脆弱性的未被关注维度,另有研究分析照料者负担及非药物干预在管理认知/行为症状中的作用。16篇已发表文章涵盖跨大洲异质临床人群,采用流行病学分析、系统综述、网络荟萃分析、机器学习、方案制定及文献计量绘图等多元方法。

编辑部综合研究成果提出整合认知健康模型:神经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是神经认知障碍的核心互联系统。Chokesuwattanaskul等(2024)发现语义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svPPA,55%)和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44%)的不当信任行为显著高于非流利/失语法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nfvPPA,17%)和阿尔茨海默病(AD,24%)[9]。该行为在不同痴呆综合征中的预测因素包括svPPA的淡漠、bvFTD的失抑制与疼痛反应改变、AD的MMSE和RSMS评分降低。研究为社交脆弱性与伦理护理提供新见解,指导临床咨询与患者保护策略。

Miklitz等(2024)突破传统NPS研究关注"负面情绪"的局限,强调积极情感、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在痴呆护理中的重要性[10]。研究提出通过生态瞬时评估法考察患者即时体验中的积极情绪,指出由于认知障碍,既往事件与未来思考在患者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减弱,即时体验变得更为关键。该发现挑战负面情绪导向的诊疗范式,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Yakemow等(2024)应用机器学习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MRI和临床数据,发现类似早期AD的神经影像模式[11]。PTSD相关NPS结合结构性脑变化可作为未来痴呆风险增加的早期指标。Peixoto等(2024)将早期检测扩展至新冠后遗症领域,发现感染SARS-CoV-2伽马变异株6个月后焦虑症状与持续性认知障碍显著相关[12]。研究凸显神经精神症状在病毒后认知综合征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

Rao等(2024)对中国社区人群的神经心理学评估显示,60岁以上人群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病率达16%,长期延迟回忆是aMCI最强预测因素[13]。睡眠障碍与aMCI无关的发现引发学界持续争论[14]。记忆、语言和执行功能障碍更常见,强调靶向记忆评估在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神经影像与代谢研究揭示认知障碍的生物学基础:Mu等(2024)发现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存在异常静息态脑活动与网络连接紊乱,与特定认知功能域相关[15]。Ye等(2024)的剂量反应荟萃分析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频率与认知衰退风险显著相关[16]。Liu等(2024)则评估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率与个体化治疗策略[17],共同揭示代谢-神经认知交互作用在衰老中的重要性。

Long等(2024)的系统综述发现肠道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升高与认知障碍相关,支持肠道-大脑相互作用的新兴模型[18]。非药物干预研究方面,Cai等(2024)证实数字体育活动(exergames)显著改善轻度认知障碍(MCI)老年人认知功能[19],前人研究亦表明其可改善神经认知障碍的NPS[20]。Chen和Kim(2024)的系统综述显示身心锻炼与有氧运动可中度减轻MCI抑郁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21]。Zhang等(2024)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身心锻炼在MCI领域的全球研究增长趋势[22]。

Yi等(2024)的网络荟萃分析综合血管性痴呆的非药物辅助疗法(如针灸、重复经颅磁刺激),发现对认知与功能结局具有一致效果[23]。Arrieta等(2024)详细报告FORTCARE-MCI研究方案,评估Fortasyn Connect(一种支持AD早期记忆功能的医用营养品)在初级医疗环境中的效果[24]。Huang等(2024)的克雅二氏病误诊案例强调维持诊断警惕性的重要性[25]。Li等(2024)发现AD患者精神状态显著影响照料者心理状态,凸显家庭护理中的双向负担[26]。

综上所述,神经精神症状是认知障碍的核心而非偶然特征[27],它们既是早期病理标志,也是功能障碍诱因、照料者压力源和潜在治疗靶点[28,29]。将NPS纳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框架可实现更精准诊断、早期管理与整体护理[30]。NPS在脑网络功能障碍的关键状态下可提供独特的病理生理学见解,其神经生物学改变可能在稳定状态下未被检测[31]。忽视NPS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将导致生物学显著特征和潜在内型的遗漏。这些跨学科研究成果为未来神经认知健康研究指明方向,编辑团队期待本专题发现推动整合性、个体化痴呆预防与护理模型的构建。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