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一种被命名为"人工智能精神病"(AI psychosis)的新发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显现。
该现象表现为思维混乱、偏执倾向或妄想性信念,据信与AI聊天机器人的互动存在关联。专家警告此类症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社交退缩、自我照护忽视到焦虑水平显著升高。
英国Priory医院顾问精神科医生、Curb Health联合创始人戴维·麦克劳克兰医生对此进行了系统阐释。他指出:"精神病是指个体脱离现实的状态,常伴随幻觉和妄想。虽然'人工智能精神病'尚未列为正式诊断类别,但近期该术语已被用于描述人工智能使用导致现实感知模糊的现象。"
主要警示信号
医生强调,该病症的预警信号与传统精神病相似,但常带有数字技术特征。家属可能观察到以下异常:患者过度沉迷于聊天机器人、算法系统或网络平台;坚信存在与己对话的AI系统、接收隐藏信息,甚至认为思想行为被人工智能操控。
其他危险信号包括:疏远亲友、 neglect个人卫生、难以维持工作学习,以及表现出异常焦虑、猜忌或易怒。麦克劳克兰医生特别指出:"精神病的核心特征是现实扭曲,这可能导致患者依据错误信念做出重大决策,例如深信AI在主导其财务、人际或安全事务。"
健康风险评估
该病症可能导致多重危害:财务损失、社交孤立、家庭职场冲突等。医生描述:"伴随幻觉或思维控制妄想的生活充满恐惧和疲惫,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自我伤害、意外事故甚至自杀风险。"
专业干预方案
治疗方案通常包含三方面:药物治疗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调节大脑多巴胺信号;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重构恐惧性思维;社会支持系统则包含家庭干预、住房就业援助等。医生建议:"维持基础健康习惯——规律睡眠、远离毒品酒精、管理压力——同样关键。"
预防与早期干预
虽然遗传和神经化学因素使完全预防存在难度,但建立健康的数字边界至关重要。医生建议:"平衡在线时间,增加线下社交。若出现AI交流或控制的妄想倾向,必须立即寻求专业帮助。早期干预可显著提升康复几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