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从Synanon到网红:羞辱疗法作为戒毒手段的危险回归

From Synanon to influencers: The dangerous return of humiliation as a cure for drugs | Health | EL PAÍS English

西班牙英语健康/药物成瘾治疗
新闻源:EL PAÍS English
2025-09-10 01:25:20阅读时长2分钟679字
戒毒羞辱疗法成瘾脑部疾病复发风险类邪教团体长期戒断成功率专业治疗网络极端戒毒话语健康

内容摘要

本文追溯了戒毒史上以羞辱为核心的极端疗法演变轨迹,深入剖析以查尔斯·德德里希与阿马迪奥·利亚多斯为代表的"摧毁重建"模式对成瘾者的心理操控机制,揭示社交媒体时代这类手段以新型网红文化形式死灰复燃的现象。通过神经成瘾学专家帕勃罗·维加与邪教心理学家米格尔·佩尔拉多的权威研究,论证羞辱疗法如何利用成瘾者的脆弱性构建类邪教依附关系,分析其导致复吸率升高的科学原理。文章结合脑神经科学理论指出,将成瘾认定为"脑部疾病"而非"意志缺陷"的认知革命,强调专业医疗团队的多维度干预才是有效治疗路径。

1958年,查尔斯·德德里希这位戒酒成功的康复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创立了Synanon基金会,其戒毒项目要求参与者切断与家人朋友的所有联系,并接受包括公开羞辱在内的冲击疗法。马德里圣胡安·德·迪奥斯诊所成瘾科主任哈伊梅·德尔科拉尔指出:"这种'摧毁重建'的理念在五六十年代大获成功,但德德里希最终认为成瘾者永远无法真正康复,必须终身留在体系内。"

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德德里希开创的羞辱技术正在网络空间复兴。前可卡因成瘾者阿马迪奥·利亚多斯成为这类对抗疗法的代表人物。他在YouTube视频中宣称朋友都是"垃圾",要求观众放弃社交圈,直斥参加讲座的观众"毫无价值",甚至鼓动追随者抛弃子女。这种夸张表演风格被其他前成瘾者网红模仿,他们通过归咎个人责任来推销戒毒服务。

神经成瘾专家帕勃罗·维加强调:"80%人群接触毒品或酒精不会成瘾,只有5-10%存在易感基因。成瘾如同焦虑症或精神病,是脑部疾病,羞辱只会加剧复发风险。"他反对将戒毒外包给非专业团体,"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医生而非其他糖友的建议"。

马德里蒂图安戒毒中心主任指出,戒毒组织可能演变成类邪教团体:"这类群体通过简单化口号制造'我们vs他们'的对立叙事,利用成瘾者对归属感的渴望构建创伤依附关系。"数据显示,长期戒断成功率不足40%,过度承诺高成功率的机构往往存在风险。

心理学家米格尔·佩尔拉多警告:"当羞辱引发对权威的病态依附,其机制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无异。成瘾者对拒绝高度敏感,容易对提供虚假希望的组织产生错误信任。"专家建议,专业治疗应着重重建生活价值而非制造依赖,同时警惕网络空间泛滥的极端戒毒话语。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