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杂志发表的重大研究成果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肠道菌群产生的咪唑丙酸(IMP)被证实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双重关联。这种由组氨酸转化而来的微生物代谢物,在两个独立人类队列(PSA队列和IGD队列)研究中均显示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
研究数据显示,IMP水平升高不仅导致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增加等代谢异常,更通过激活TNF-α、NF-κB等炎症通路以及促进TH-17免疫细胞增殖,形成胆固醇非依赖性的促炎促动脉粥样硬化环境。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IMP的致病性,在两种小鼠模型中均引发血管病变。
该机制的发现与2018年《细胞》研究形成闭环,此前研究已证实IMP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其通过mTOR通路干扰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导致肝糖生成增加和能量消耗减少。值得注意的是,IMP水平与组氨酸摄入量无关,其浓度完全取决于肠道菌群携带的特定酶系。
针对降低IMP的策略,目前尚无特异性干预手段。但研究建议:
- 彻底清除超加工食品,避免菌群失衡
- 摄入低糖发酵食品(如泡菜、纳豆)提升菌群多样性
- 通过压力管理调节肠-脑轴功能
研究特别指出,尽管地中海饮食模式与低IMP水平相关,但需警惕"健康用户偏差"。值得关注的是,发酵食品在改善菌群多样性方面较膳食纤维更具确定性效果。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代谢调控的全局性——肠道菌群、mTOR通路、炎症反应和心血管健康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卡路里计算"代谢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