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与认知能力加速衰退相关
低热量甜味剂和糖替代品已有百年使用历史。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自1970年代起批准了包括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在内的6种糖替代品用于食品添加剂,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无糖饮料、甜味食品及加工食品中。
尽管既往研究表明糖替代品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血糖控制优势并预防龋齿,但其潜在健康风险也持续引发关注。多项研究显示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心脏病发作、中风、代谢综合征、肥胖、偏头痛和癌症风险。
近日发表于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期刊《Neurology》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人工甜味剂摄入与认知能力衰退的显著关联。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团队在12,000名巴西成人中开展的纵向研究(平均追踪8年)发现,日均摄入量达191mg的高消费组,其认知衰退速度比日均摄入20mg的低消费组快62%。
关键研究发现
巴西圣保罗大学老年医学副教授克劳迪娅·基米·苏埃莫托(Claudia Kimie Suemoto)指出:"我们的研究证实,人工甜味剂消费量越高,认知衰老速度越快。这种加速效应相当于额外增加1.6年生理年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在60岁以下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表现更为显著。"
研究团队重点监测的7种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糖精、乙酰磺胺酸钾、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和塔格糖。值得关注的是,塔格糖未显示出类似负面影响,提示不同甜味剂可能存在生物学机制差异。
专家解读与建议
美国新泽西州霍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记忆障碍专家卡马尔·瓦格尔(Kamal Wagle)医师强调:"这项研究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饮食习惯对脑健康的影响。虽然观察性研究无法证明因果关系,但其揭示的关联性值得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于中年群体,此时采取预防措施可能产生最大健康效益。"
注册营养师莫尼克·理查德(Monique Richard)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减少人工甜味剂摄入:
- 开展甜味剂自查:每周检查食品标签中的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成分
- 逐步减量替代:用天然甜味食材(如苹果、浆果、蜂蜜)逐步替代
- 味觉重塑测试:通过苹果甜度感知测试评估对天然甜味的敏感度
- 香料替代方案:使用肉桂、香草、姜黄等天然香料提升食物风味
- 自然甜味剂过渡:采用蜂蜜、枫糖浆等天然糖分替代
研究团队特别提醒公众:即便尚未建立直接因果关系,但每日摄入超过191mg人工甜味剂(约相当于2罐无糖饮料加2包代糖)可能带来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建议消费者通过饮食结构调整,优先选择未加工食品以降低潜在风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