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投资者压力是否推动高风险AI医疗设备上市?

Is investor pressure driving risky AI medical device launches?

美国英语人工智能医疗
新闻源:unknown
2025-09-05 19:28:29阅读时长2分钟726字
人工智能医疗设备产品召回临床验证缺失FDA审批机制风险防控人体试验健康安全

内容摘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发现,上市企业开发的AI医疗设备召回率高达90%,且77.7%的设备未经真实人体测试。研究揭示FDA现行审批机制存在重大隐患,建议实施临床试验前置、动态审批等机制确保患者安全,揭示人工智能医疗领域"以人为实验"的伦理风险。

人工智能医疗革命背后的安全危机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arey商学院教授戴 Tinglong(戴颖涛)领衔的最新研究显示,在FDA批准的近1000款人工智能医疗设备(AIMD)中,上市企业产品召回率远超私营企业。这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健康论坛杂志》的研究揭示:上市企业虽仅占研究样本的53.2%,却引发超90%的产品召回事件,其设备被召回概率是私营企业的6倍。

研究特别指出,医疗AI设备存在严重临床验证缺失问题。40%私营企业产品和77.7%成熟上市企业产品未进行真实人体数据测试,小型上市企业这一比例更高达96.9%。戴教授强调:"这些召回事件应引起所有医疗AI倡导者的警惕。大型上市公司以超半数的产品占比,却制造了几乎全部召回设备,这种失衡现象值得深思。"

FDA审批机制面临考验

研究揭示的510(k)审批通道问题尤为突出。该通道允许医疗设备免于前瞻性人体试验即可上市,导致大量AI工具未经临床验证就应用于临床。数据显示43.4%的AI设备召回发生在获批后首年,是传统医疗设备召回率的两倍。"我们震惊地发现近半数召回发生在批准后第一年,"戴教授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设备根本未进行任何人体测试,这就意味着患者直接成为试验对象。"

风险防控的五大建议

研究团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1)强制上市前临床试验;2)建立产品上市后持续监测机制;3)构建真实世界性能数据库;4)实施有条件审批制度(未达验证标准则自动失效);5)建立动态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自主验证。戴教授特别强调:"若要实现AI医疗规模化应用,必须前置人体试验。要么强制要求临床研究,要么给予限期验证的有条件批准。"

参与研究的还包括耶鲁大学医学院约瑟夫·S·罗斯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Joshua Sharfstein副教授,以及多位医学院学生。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