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国际临床协会(MICS)立场声明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由万亿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相互作用并与人类宿主协同调节健康。微生物群通过消化调节、免疫调控、炎症控制和病原体防御等关键功能影响宿主生理(1)。近年来,科学界和临床医学对微生物群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其影响范围从代谢和免疫健康延伸至心理健康(2)。尽管微生物群分析已成为多种疾病的潜在诊断和治疗资源,但缺乏标准化规范和有限的临床证据仍是主要挑战。本文旨在提供微生物检测的最新分析、解读及临床要求指南,并概述当前挑战与未来机遇。
微生物群在健康与疾病中的核心作用
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宿主提供营养环境支持微生物生存,而微生物则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促进宿主健康,并维持功能性免疫系统。科学证据表明,微生物群通过以下功能维持宿主稳态(5):
代谢功能
微生物群在营养消化吸收中发挥关键作用,合成维生素K及B族维生素(生物素、钴胺素、叶酸等)。其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丁酸、丙酸、乙酸——具有调节肠道通透性、减少黏膜炎症等作用。丁酸通过激活GPR109a受体刺激IL-18分泌,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7)。SCFAs还通过刺激GLP-1和PYY释放调节饱腹感(8,9)。
结构功能
特定微生物诱导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刺激黏蛋白分泌,增强肠上皮屏障功能。这种结构支持作用提升宿主应对炎症或感染的能力(10)。
保护功能
在平衡状态下,微生物通过竞争排斥、改变肠道pH、剥夺病原体营养等方式抑制致病菌,并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分泌调控先天和适应性免疫(11)。
神经功能
微生物群通过肠-脑轴双向调控神经系统。SCFAs刺激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参与情绪、记忆和学习调控(12)。
共生与失衡
人体微生物群(GM)与宿主细胞数量接近1:1比例,其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共生(Eubiosis)表现为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多样化平衡,而失衡(Dysbiosis)则导致多样性下降和致病菌增殖,引发慢性炎症。失衡机制涉及屏障功能障碍、免疫信号异常、代谢介导和神经活性途径(14,17-19)。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关联研究多为横向截面数据,纵向多组学研究对确立因果关系至关重要。
影响微生物群组成的关键因素
- 年龄:新生儿微生物群以双歧杆菌为主,添加固体食物后向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的成人模式转变。母乳喂养促进双歧杆菌优势,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微生物群更复杂但稳定性较低(21)。
-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婴儿获得与母体产道相似的微生物群,而剖宫产婴儿暴露于以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为主的皮肤菌群(23)。
- 饮食:高纤维饮食支持有益菌生长,而高脂高蛋白饮食与厚壁菌门富集相关。烹饪方式显著影响菌群组成:黄油等脂肪基质可增加Faecalibacterium等有益菌丰度,而油炸减少瘤胃菌科(25)。
- 遗传与免疫:宿主基因变异通过免疫系统调控微生物互作,而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病)可破坏微生物稳态(29,30)。
微生物多样性评估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揭示,肠道微生物群包含超过50门的1500个物种,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占人类微生物群总量的90%。α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β多样性分析通过OTUs(操作分类单元)评估菌群结构。低多样性与过敏(51)、自身免疫(52)和艰难梭菌感染(55)相关,而高多样性则与肠易激综合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57)。
肠型分类(Enterotypes)
基于长期饮食模式,人类肠道可分为三大肠型:
- 普雷沃氏菌型(ET-P):碳水化合物富集饮食相关
- 拟杆菌型(ET-R):均衡高纤维饮食特征
- 厚壁菌型(ET-B):高脂高蛋白饮食相关
研究显示,普雷沃氏菌型和厚壁菌混合型的功能丰富度显著高于拟杆菌型(63),提示肠型结构影响微生物组功能潜力。
微生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当前检测需满足以下核心要求:
- 分析有效性:使用化学防腐剂保存样本,-80℃保存维持DNA完整性
- 测序方法:16S rRNA测序用于属级分类,鸟枪法宏基因组学提供种/株级鉴定及功能潜力分析
- 质量控制:设置模拟菌群(mock community)阳性质控,使用DADA2平台过滤低质量数据(>75%质量阈值)
临床解读与局限性
- α/β多样性:反映微生物生态复杂性,但需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关键菌群比例:如厚壁菌/拟杆菌比值、普雷沃氏菌/拟杆菌比值,需谨慎解读
- 功能预测:基于菌群组成推断短链脂肪酸生成能力存在局限,需结合代谢组学验证
临床应用潜力
微生物检测已在以下领域展现价值:
- 精准医学:通过个性化饮食和益生菌干预恢复菌群平衡
- 癌症免疫治疗:低多样性与胰腺癌免疫抑制及生存率下降相关(59)
- 感染性疾病:粪菌移植(FMT)成为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推荐疗法(66)
- 运动医学:运动员肠道菌群失衡(如普雷沃氏菌增加、厚壁菌/拟杆菌比值下降)与肠漏症相关(97,98)
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主要障碍包括:
- 分析方法标准化不足
- 临床效用证据有限(仅满足3项标准中的分析有效性)
- 医疗从业者教育缺失
未来重点包括:
- 开发高性价比的浅层宏基因组学方法
- 建立基于微生物组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
- 推动微生物检测纳入常规临床路径
结论
微生物分析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机遇,但需严格科学验证。MICS建议明确报告生物信息学工具、数据库版本及敏感性检验,推动基于证据的标准化流程和临床教育项目,以实现微生物检测对医疗质量的实质提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