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长期致力于破解细胞层面延缓衰老的奥秘——当染色体末端保护性端粒逐渐缩短时,细胞分裂能力随之衰退。这些类似鞋带头的端粒结构能够防止染色体解螺旋,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药学院Jiyue Zhu教授领导的团队首次成功培育出端粒长度和调控机制更接近人类的转基因小鼠模型(HuT小鼠),突破了传统小鼠模型无法模拟人类衰老的研究瓶颈。
这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端粒酶编码基因,将人类基因调控序列植入小鼠基因组,使其端粒长度从普通小鼠的50-150kb缩短至人类的5-15kb,并显著降低成年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这种开创性模型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全生命周期的端粒衰老研究,可系统观测神经、代谢等多系统的衰老过程。
研究团队获得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等机构共计500万美元资助,计划开展两项核心研究:1)验证短端粒对寿命的影响;2)探索延长"健康寿命"(无年龄相关疾病的生命阶段)的干预策略。实验将通过为期三年的生化检测、神经行为测试追踪衰老起始时间及速率,并特别关注端粒酶修复机制对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研究假设短端粒小鼠可能表现出更强的癌症抵抗力。
Zhu教授解释说:"传统小鼠模型因端粒过长和持续高表达端粒酶,无法模拟人类细胞衰老特征。我们的HuT小鼠不仅复制了人类端粒动态变化,还为开发靶向端粒酶的抗癌疗法提供了新工具。"该模型预计将于全球共享,助力全球衰老研究领域突破细胞培养体系的局限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