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为女性往往比男性长寿的现象提供了新解释。
10月1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的研究分析了528种哺乳动物的行为数据,发现寿命差距在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在72%的样本物种中,雌性寿命比雄性长13%。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雌性寿命优势既源于生物学因素——例如双X染色体结构对基因突变的防御能力,也受行为与社会因素影响,包括求偶实践和育幼责任,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人类寿命差异。
从生物学角度看,雌性因拥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仅有一条),其遗传结构形成天然"备份"机制。研究作者费尔南多·科尔切罗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表示:"我们发现这种雌性寿命优势是哺乳动物进化的组成部分,可追溯至数百万年前。"研究指出,雌性常承担育幼角色,这种生存需求促使亲代延长寿命以保障后代成长。
然而,寿命优势并非仅由基因决定。该研究强调,雌性寿命优势仅在哺乳动物中稳定存在,而在鸟类、两栖类和昆虫中,雄性往往更长寿。科尔切罗举例说明,雄性鹿为争夺配偶生长鹿角进行搏斗——这是一种"进化压力",但此类危险行为会显著降低其寿命。
人类同样存在类似行为模式。研究显示,男性更易出现酒精依赖、吸烟及其他药物滥用,这些行为大幅增加肺癌、心脏病等致命疾病风险;男性使用防晒霜的比例也较低,导致黑色素瘤患病风险上升。科尔切罗建议,为缩小性别寿命差距,男性可"模仿女性的部分行为",并更广泛地分担家庭责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