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 新加坡研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自主开发的生物工程水凝胶技术,成功将淋巴结体外存活时间延长至七天,使科学家能深入研究免疫系统对疫苗和免疫疗法的反应机制。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学院与工程学院(CDE)生物医学工程系的Eliza Fong助理教授团队研发的水凝胶,采用人体天然存在的透明质酸作为基质。这种果冻状材料能模拟人体组织环境,有效维持淋巴结的活性和结构完整性。在无水凝胶保护的情况下,淋巴结一旦脱离血液供应会迅速退化。
该水凝胶技术此前已成功应用于肿瘤组织培养,帮助癌症患者避免不必要的靶向治疗。研究团队发现,与肿瘤碎片类似,淋巴结碎片在水凝胶培养系统中可维持更长时间的生理活性和组织构成。这种"离体存活"能力为疫苗研发提供了稳定的实验窗口。
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头颈外科主任Gopal Iyer教授形象地比喻道:"淋巴结如同各区警岗,当局部出现'病变'时,相应区域的淋巴结会率先启动免疫响应。只有当'威胁'扩散全身,才会激活整体免疫系统,就像特种部队出动。"
这项技术使得手术中切除的淋巴结可用于个性化疫苗测试。通过监测水凝胶培养的淋巴结对mRNA疫苗(如新冠疫苗)的反应,研究人员能实时追踪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响应过程。当暴露于新冠病毒mRNA或肿瘤抗原时,体外培养的淋巴结成功产生了抗体。
研究团队指出,该技术突破了传统体外(in vitro)和体内(in vivo)研究的局限性。传统体外实验难以模拟复杂生理环境,而动物实验成本高昂且存在物种差异。水凝胶培养系统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人体淋巴结体外模型",既能保持组织活性,又可加速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
研究显示,当暴露于新冠病毒mRNA或肿瘤抗原时,体外培养的淋巴结成功激活了免疫应答并产生抗体。这项突破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可用于开发个性化癌症疫苗和传染病疫苗,研究成果已于8月29日发表在《生物技术趋势》(Trends in Biotechnology)期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