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聚焦心房颤动

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focus on atrial fibrillation |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德国英语心血管医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9-16 21:12:04阅读时长2分钟817字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电生理重构代谢紊乱机械应力表观遗传调控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临床特征

内容摘要

该综述系统阐述了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重点分析心房颤动(AF)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文章提出节律控制应作为治疗首选,并强调开发量化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涵盖132项研究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指导。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是一种由心律失常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HF)的疾病,其特征是在恢复窦性心律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可逆性改善。由于临床中难以区分"心衰导致心律失常"和"AIC导致心衰",该病存在显著的诊疗不足。

核心机制

心房颤动(AF)引发心肌病的核心机制包括:

  1. 电生理重构:快速不规则心律导致钙离子通道(L型Ca²⁺电流)下调,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8)介导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钙调蛋白激酶II(CaMKII)过度激活。
  2. 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能量代谢失衡,出现脂质蓄积和葡萄糖摄取减少。研究显示,AF患者心房肌细胞线粒体DNA损伤显著增加。
  3. 机械应力:心室率失控导致心肌细胞机械应力异常,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促纤维化通路,引发心肌纤维化。
  4. 表观遗传调控:PITX2基因表达下调与心房电重构密切相关,其缺陷会通过Wnt信号通路剂量依赖性损害钙处理功能。

诊断标准

确诊AIC需满足:

关键诊断指标包括:

治疗策略

1. 节律控制

2. 药物治疗

临床特征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