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概述
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组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类别,属于全球健康重大威胁,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首要死因。此类疾病可能损害循环系统的多个部位,包括心肌、血管和心脏瓣膜。虽然部分心血管疾病为先天性(出生即存在),但多数由生活方式选择、遗传因素及其他条件长期发展所致。值得庆幸的是,许多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可预防且可治疗,早期发现与管理对确诊患者实现长寿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患病率
心血管疾病在美国及全球范围内极为普遍。在美国,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影响数百万人群并显著加剧疾病负担。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同样位居死因首位,占据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相当比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约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
主要类型
心血管疾病涵盖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多种病症,常见类型包括:
- 冠状动脉疾病(CAD):最普遍的心脏病类型。当斑块积聚(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阻碍心肌供血时发生,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 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通常由血栓阻断心肌部分供血所致,可损伤心肌组织,需立即就医。
- 心力衰竭(HF):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身体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足。常由冠状动脉疾病或高血压引发。
- 心律失常:心跳节律异常,可能表现为过速(心动过速)、过缓(心动过缓)或其他不规则模式,干扰心脏正常泵血功能。
- 瓣膜疾病:影响心脏瓣膜(调控血液流向)的病症,受损瓣膜会破坏血流。
- 外周动脉疾病(PAD):心脏和大脑以外动脉(尤其腿部)的斑块积聚,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及血流减少。
- 脑血管疾病:影响脑部供血血管的病症,包括血栓阻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风或脑出血导致的出血性中风。
- 主动脉疾病:累及主动脉(心脏供血主干道)的病症,主动脉瘤即为该动脉的膨出或扩张。
-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或血管结构异常,影响心脏功能。
症状表现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因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警示信号包括:
- 胸痛(心绞痛):冠状动脉疾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部压迫感、紧缩感或疼痛,可放射至手臂、颈部、下颌、肩部及背部。
- 呼吸急促: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或肺水肿等病症中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
- 疲劳:异常疲倦或虚弱,可能是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问题的征兆。
- 心律不齐:包括心悸、心跳过速或漏搏。
- 水肿(肿胀):腿部、脚踝和/或腹部因体液潴留导致的肿胀,提示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问题。
- 晕厥:脑部供血减少引发的头晕或昏厥。
- 冷汗:大量出汗(尤其湿冷汗)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症状。
-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随胸痛出现。
- 咽喉或下颌疼痛:下颌或咽喉不适可能是心绞痛或心脏病发作信号。
需注意,并非所有患者(尤其早期)均有明显症状,且症状存在性别差异,部分人表现非典型症状。这凸显了定期体检和预防性护理对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风险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 高血压:持续高血压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提高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 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降低导致动脉斑块积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和心脏,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更高。
- 肥胖:超重关联血压升高、胆固醇异常及糖尿病风险增加。
- 缺乏运动:久坐是重大风险因素,规律运动可维持健康体重、降低血压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 不良饮食: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钠和添加糖的饮食助长心血管疾病,推荐增加蔬果、全谷物和瘦肉蛋白摄入。
- 过量饮酒:酗酒可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及特定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
- 年龄:衰老是自然风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死亡占多数。
- 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提升个人患病风险。
- 压力:慢性压力可能促发不健康行为并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
- 烟草使用:吸烟损害血管、降低血液含氧量并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二手烟暴露同样危险。
诊断方法
心血管疾病诊断通常采用多维度方法,结合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和专项检测:
- 血液检测:评估胆固醇水平和心肌酶,指示心肌损伤。
- 肌电图(EMG):无痛记录心脏电活动,可揭示节律问题(注:原文此处存在术语混淆,标准心血管检查应为心电图ECG)。
- 影像技术:
- 超声心动图:无创超声生成心脏动态影像,可视化瓣膜、心腔及血流。
- 血管造影:通过动脉注入造影剂进行X光成像,显影血管阻塞或狭窄。
- 负荷试验:评估心脏对运动或药物的反应,识别血流减少区域或压力诱发的心律失常。
诊断结果帮助医疗人员识别风险因素、检测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
心血管疾病治疗需多管齐下,依据具体病症及严重程度定制:
生活方式调整
作为首要防线,包括:
- 饮食:坚持心脏健康饮食,多摄入蔬果、全谷物和瘦肉蛋白,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钠及添加糖。
- 运动:规律锻炼改善心血管健康,助力体重管理、血压控制及心脏强化。
- 戒烟:戒烟至关重要,因吸烟是心血管疾病主要风险因素。
药物治疗
用于控制风险因素和特定病症:
- 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等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 抗凝剂:阿司匹林等减少血栓风险。
- 心脏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等管理心脏状况。
- 利尿剂:帮助心力衰竭患者减少体液积聚。
严格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复诊对病情监控和治疗效果最大化至关重要。
医疗程序
- 血管成形术:针对冠状动脉疾病,通过扩张狭窄或阻塞动脉恢复血流,常置入支架维持通畅。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严重冠状动脉疾病需通过外科手术建立新血流通道绕过阻塞。
持续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风险因素对防止疾病进展尤为关键,通常需定期检查和生活方式调整。
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可预防!关键策略包括:
- 践行心脏健康生活方式:
- 均衡营养饮食:侧重蔬果、全谷物和瘦肉蛋白,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钠及添加糖。
- 规律身体活动:通过运动管理体重、降低血压并强化心脏。
- 避免烟草使用:戒烟是核心,因吸烟属重大风险因素。
- 适度饮酒:过量饮酒增加患病风险。
-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胆固醇水平及心血管整体健康,早期干预是关键。
- 风险因素管理:有效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等现有风险因素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采纳这些预防措施并做出明智生活方式选择,您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预防永远优于治疗,培养心脏健康习惯永不过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