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在共享心血管病变区域的同时,对人类大脑留下不同的神经学特征?尽管这两种疾病都被认为能够产生脑部损伤,但其更广泛的病理谱系——包括隐匿性梗死、白质高信号(WMHs)和脑微出血(CMBs)等细微却具临床意义的损伤——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期《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Stegmann等人研究通过多中心横断面分析3500余名患者的脑部核磁共振影像,揭示了这两种疾病对脑组织的作用机制和损伤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见图示摘要)。
研究表明,AF患者更常出现非腔隙性脑梗死和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提示可能由栓塞机制及易损区域慢性低灌注所致;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则更多表现为腔隙性梗死和脑微出血,符合小血管病变和高血压性动脉病变特征。这些差异在调整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AF患者常见的非腔隙性梗死和白质损伤提示主要为栓塞性病因。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广泛使用抗凝治疗的背景下,这类病变仍持续存在,提示现有抗凝策略可能存在局限,或涉及其他未被充分干预的机制。另一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腔隙性梗死和脑微出血多与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相关,需针对性开发血管病理治疗方案。
研究还发现AF患者显著白质损伤(Fazekas评分≥2)更常见,且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下,AF人群的脑微出血发生率反而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这提示高血压性动脉病变可能是脑微出血的主要病因。此外,56%的AF患者同时存在临床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提示需关注两种病理状态共存对脑损伤的叠加效应。
未来研究需结合连续性心律监测和颈动脉高分辨率影像学,探索药物洗脱支架、新型抗炎药物等精准治疗策略,并深化对炎症、内皮功能障碍等分子机制的理解。研究还强调了颈动脉斑块成分(如脂质富集型与钙化型)对白质损伤模式的不同影响,以及药理学和影像学技术进步对疾病管理的潜在价值。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不同心血管病理对脑血管损伤的特异性影响,为建立基于疾病机制的预防和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心脑互联"的动态关系要求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创新,通过整合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和影像学进展,最终实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健康的长期保护。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