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脏病包含多种影响心脏功能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疾病(CAD)。当冠状动脉出现蜡状物质堆积时,可能引发心脏病发作。通过健康习惯、药物治疗和医疗手段可有效预防或治疗CAD及其他类型的心脏病。
心脏病的本质
心脏病指影响心脏功能的各种问题。当人们提及心脏病时,往往想到冠状动脉疾病和其导致的心脏病发作,但实际上心脏的不同部位(包括心肌、瓣膜或电传导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当心脏无法正常工作时,会导致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受阻,影响身体所有系统的正常运作。
心脏病类型
主要包括:
- 冠状动脉疾病(脂肪沉积导致血管狭窄)
- 心律失常(心跳异常)
- 心脏瓣膜病
- 心肌病(心肌异常)
- 心力衰竭(心脏收缩/舒张困难)
-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问题)
- 心包疾病(心脏周围液体囊问题)
流行病学数据
心脏病是美国首要致死原因。2021年每5例死亡中就有1例与心脏病相关,总数接近70万例,其中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约37.5万例死亡。该病影响着各族裔人群。
症状与病因
常见症状
- 心悸(心跳加速或剧烈跳动)
- 出汗
- 头晕
- 呼吸急促
- 突发晕厥或反复眩晕
- 胸部或上身疼痛/压迫感/不适
- 颈部疼痛
- 胃灼热或消化不良
- 恶心呕吐
- 下肢水肿
- 极度疲劳
- 睡眠困难
- 运动耐受力下降
- 发热
早期预警信号
- 胸痛
- 呼吸急促
- 腿部水肿
- 疲劳
- 反复头晕、晕厥或濒临晕厥
致病原因
不同心脏病具有不同病因,包括:
- 心肌瘢痕
- 冠状动脉疾病
- 遗传因素
- 肾功能问题
- 感染(包括心脏外严重感染)
- 甲状腺疾病
- 风湿病
- 衰老
- 心脏损伤
- 心脏病发作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怀孕
- 特定化疗药物
- 酒精、可卡因等物质滥用
- 高血压
- 心律失常
风险因素
- 高胆固醇
- 高血压
- 使用烟草制品
- 久坐不动
- 家族心脏病史
- 2型糖尿病
- 体重指数(BMI)超过25
- 不健康饮食
- 物质使用障碍
并发症
可能引发:
- 心脏病发作
- 心力衰竭
- 心肌病
- 中风
- 心律失常
- 心源性休克
- 心脏骤停
- 心脏瓣膜病
- 肺动脉高压
- 肾脏或肝脏损伤
诊断方法
诊断流程包括:
- 体格检查
- 症状询问
- 个人及家族病史了解
- 诊断性检测:
- 心电图(EKG/ECG)
- 动态监测仪
- 超声心动图(Echo)
- 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 血液检测(检查胆固醇水平等)
- 负荷试验
-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 生活方式调整: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戒烟、开始步行锻炼
- 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和胆固醇药物、治疗心衰和心律失常药物
- 手术治疗:包括开胸手术、微创手术、消融术、导管手术、支架植入、电复律
- 心脏康复:监督下的运动计划,结合营养咨询
治疗副作用
- 降压药可能导致头晕、疲劳或头痛
- 降胆固醇药可能引起肌肉酸痛、恶心或头痛
- 手术风险包括出血、中风、心律失常、感染等
恢复时间
- 微创手术需数天至数周
- 开胸手术需6-12周
预后管理
早期诊断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遵循医疗方案可维持正常生活。预防措施包括:
- 保持健康体重
- 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
- 每周30-60分钟规律运动
- 减压
- 低盐低脂饮食
- 戒烟
日常管理
自我护理
- 限制盐分和饱和脂肪摄入
- 规律锻炼
- 医嘱服用降压/降胆固醇药物
就医指引
- 出现胸痛、晕厥、呼吸急促立即拨打急救
- 有家族史者定期筛查
- 出现症状及时咨询医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