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一个统称术语,指任何影响心脏功能及其血管的心脏疾病。多种心脏状况均属于心脏病范畴,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律)、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病是美国的头号死因,部分心脏病堪称"无声杀手",即在病情进展前往往无明显症状。心脏病的具体成因取决于所患心脏疾病的类型,但高血压、糖尿病、过量饮酒吸烟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会显著增加多种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成因
由于心脏病涵盖多种类型的心脏疾病,其确切成因取决于具体疾病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冠状动脉疾病(CAD),该疾病会限制心脏血流。CAD及相关心脏疾病的主要元凶是动脉斑块积聚。斑块是由胆固醇、钙和其他矿物质构成的脂肪蜡状物质,当其在心脏动脉(血管)中积聚时,会阻碍血流并阻断心肌的氧气供应。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是导致心脏斑块积聚的最常见诱因。
高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流经动脉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若血压过高,心脏需更费力地泵血通过动脉。这种额外的压力会加速斑块积聚并损伤动脉,导致血管狭窄,使心脏泵血困难,从而增加心脏病风险。
高胆固醇
并非所有胆固醇都有害——实际上人体需要"好"胆固醇来合成细胞和激素。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两类:HDL被称为"好"胆固醇,LDL则被称为"坏"胆固醇。过量LDL胆固醇会导致斑块积聚,损害动脉功能。
吸烟
香烟及其他烟草制品中的化学物质会引发动脉炎症。当动脉发生炎症时,血管会逐渐狭窄,增加斑块积聚风险。研究还表明,接触二手烟的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同样较高。
疾病相关风险因素
其他健康问题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源于胰腺无法产生足量胰岛素——这种激素负责将葡萄糖(糖分)转化为能量。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包括心脏及血管在内的多器官严重损伤。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这两者正是心脏斑块积聚的元凶。
肾病
确诊肾病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高。肾脏负责过滤血液,当肾功能受损时,有害废物(包括胆固醇和钙沉积物)会在血管中积聚,最终导致动脉堵塞。
自身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或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会在体内引发炎症。若病情持续发展,炎症可能波及心脏并影响血管功能。研究还指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传统心脏病风险因素。
生活方式风险因素
某些生活习惯会增加患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脏病的风险。值得庆幸的是,多数情况下人们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这些风险因素。
- 肥胖:肥胖者更易患心脏病,因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风险更高。
- 饮食:高盐、高添加糖和高脂肪饮食易导致肥胖、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进而增加心脏病风险。
- 久坐:日常活动量不足(如整天久坐、日均步数少于5000步)会提升心脏病风险。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以降低风险。
- 酗酒: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并削弱心肌,还与心律失常高发率相关。
- 睡眠不足:睡眠对日间精力和心脏功能至关重要。疾控中心(CDC)建议成人每晚睡眠7-8小时。睡眠不足会增加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肥胖风险,而这些均与心脏病高发相关。
- 压力:压力管理方式影响心脏健康。压力管理不当可能导致吸烟、酗酒、饮食失调或缺乏运动等行为,进而引发高血压、肥胖和高胆固醇,最终增加心脏病风险。
心脏病具有遗传性吗?
若父母患有心脏病,子女患病风险更高。即使亲属(非父母)患病,个体风险仍会上升。疾控中心建议了解家族心脏病史并记录亲属确诊年龄,这有助于医患双方及早监测风险因素。部分心脏病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CHD)——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疾病。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婴儿先天性心脏缺陷成因,但基因突变和遗传风险因素可能是关键原因。若以下情况存在,婴儿患CHD风险更高:
- 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CHD
- 父母一方或双方有糖尿病或风疹等病史
- 孕期母亲吸烟或饮酒
哪些人群易患心脏病?
心脏病是美国头号死因,但部分风险因素无法控制:
性别
男女均可能患病,但男性心梗风险更高且发病年龄更早。女性绝经后风险显著上升,且一旦患病更易因心脏病过早死亡。
年龄
心脏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但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多数心脏病死亡病例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
种族
相较于其他族裔,非裔美国人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病率异常偏高。拉丁裔、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及亚裔群体的心脏病发病率也高于白人。需强调种族本身并非风险因素,医疗系统中的系统性种族歧视、保险覆盖率低及健康食品成本高等社会因素,使黑人、原住民及其他有色人种(BIPOC)社区更易受心脏疾病威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