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可能改变生命科学认知的突破。研究人员发现哺乳动物胚胎在受精后7至8天便开始呈现显著的性发育差异,这种差异发生在睾酮或雌激素等性激素出现之前。该发现发表在《Cell & Bioscience》期刊,揭示了雄性与雌性胚胎通过完全不同的基因"蓝图"进行发育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体外培养牛胚胎并分析其RNA分子发现,雄性胚胎优先激活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使其细胞分裂速度更快。而雌性胚胎则将基因表达重点放在生殖系统分化、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发育关键)等方面。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长速度上,更证明了生物性别的细胞层面差异比传统认知要早得多。
该研究通讯作者、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功能基因组学副教授段晶玥(Jingyue "Ellie" Duan)指出:"性差异在医学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直到近年仍存在大量仅使用雄性实验动物的研究。"这种偏差可能导致对阿尔茨海默病、自身免疫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具有性别差异的疾病研究存在盲区。
研究揭示的基因层面差异源于性染色体构成:XX型雌性与XY型雄性胚胎在基因激活模式上存在本质区别。通过全基因组RNA测序技术,科学家观察到雄性胚胎展现出更强的线粒体基因活性,而雌性胚胎则在X染色体基因剂量补偿机制中表现特异性调节。
这项发现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体外受精(IVF)技术的成功率仍存在提升空间,理解胚胎性别差异有助于开发针对性培养方案。在农业领域,该研究为优化奶牛人工授精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可能显著提升畜牧业繁殖效率。
研究团队与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临床科学系合作,下一步将连续监测受精至第8天的基因表达动态变化。这项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标志着生物性别差异研究从胚胎发育早期切入,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农业开辟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使用的牛胚胎模型与人类胚胎在发育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且便于实验室获取研究。段教授强调:"我们的基因组内在差异从生命最初阶段就开始塑造健康轨迹,这种影响将持续终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