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美国约有18,000名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其他严重血液疾病的患者需要骨髓或干细胞移植才能存活。尽管部分患者幸运地拥有合适的亲属匹配者,但约70%的患者必须依赖志愿者捐赠者——这对某些种族和族裔背景的患者而言尤为困难。
尽管这些移植手术至关重要,但关于捐赠流程的误解普遍存在,可能影响人们成为捐赠者的决定。
在本次血液癌症意识月期间,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赫伯特·欧文综合癌症中心的血液学家兼肿瘤学家阿伦·维尼博士(本人曾是白血病幸存者)正聚焦于移植在治疗血液癌症中的救命作用,并澄清一些最为持久的捐赠误区。
误区 #1: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匹配的
虽然人们自然认为任何家庭成员都可能成为骨髓或干细胞移植的完美基因匹配者,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骨髓匹配基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这是一系列免疫系统用于区分自身细胞与外来物质的基因标记。这些标记具有遗传性,但并非像眼睛颜色或血型那样由父母单方主导;相反,它们形成“共显性”模式,意味着你的HLA仅从每位父母各继承50%。因此,全同胞兄弟姐妹有25%的概率成为完美匹配者,但由于HLA模式的多样性极高,即使是近亲非同胞亲属也极少匹配。仅约30%的患者能在家族内找到兼容捐赠者,其余患者则需寻求志愿者捐赠——通常通过登记库识别。
误区 #2:所有人在志愿者捐赠者中找到匹配者的概率相同
相同遗传背景的患者更可能成为HLA匹配者。西欧白人患者的匹配概率最高(约79%至93%),而亚裔、拉丁裔和黑人背景的捐赠者在登记库中代表性不足,导致匹配概率显著降低。因此,增加所有社区及种族族裔背景的捐赠者至关重要,以确保每位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都能获得捐赠机会。
误区 #3:骨髓捐赠过程痛苦
骨髓捐赠主要有两种方式: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和骨髓抽吸。绝大多数捐赠通过外周血干细胞(PBSC)完成,过程类似献血或血小板捐献:血液从一臂抽出,经机器收集干细胞后,再从另一臂回输。此过程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疲劳或轻微骨痛(由促使干细胞进入血液的药物引起),但均为轻微且短暂。
若需直接捐赠骨髓,手术将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捐赠者全程无痛感,术后不适通常在数天内消退。
误区 #4:骨髓和干细胞移植仅用于血液癌症患者
尽管常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治疗关联,骨髓和干细胞移植对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同样关键,例如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病、免疫缺陷及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在这些情况下,健康捐赠者的干细胞可替换患者受损或功能异常的造血细胞,恢复其抵抗感染和生成健康血细胞的能力。
误区 #5:有纹身者不能捐赠骨髓和干细胞
此误解可能源于与献血规则的混淆。拥有纹身并不自动取消骨髓或干细胞捐赠资格。关键要求是捐赠者健康且符合年龄指南。部分采集中心可能询问近期纹身或穿孔的时间,但只要遵循标准感染控制措施,有纹身者仍可合格。
误区 #6:注册国家骨髓登记库后必须捐赠
美国最大的骨髓登记库是国家骨髓捐赠计划(NMDP/Be The Match),它管理全球最大的捐赠者登记库,并为患者连接救命干细胞移植。注册登记库意味着你愿意在匹配时提供帮助,但这不是具有约束力的合同。若被联系,你将获得捐赠流程的详细信息,并可自行决定是否继续。
误区 #7:捐赠骨髓或干细胞会导致长期并发症
对大多数捐赠者而言,恢复过程迅速,通常数天至数周即可回归日常。副作用多为短期且快速消退。追踪数千名捐赠者的研究显示,捐赠后癌症、免疫问题或慢性疾病风险并未增加。捐赠者术前均经严格筛查,其健康与安全始终是全程首要考量。
误区 #8:40岁以上不能成为捐赠者
年龄是捐赠的重要因素,因医生需确保患者获得最健康细胞。健康个体可在18至40岁间加入登记库,因年轻捐赠者往往提供更健康细胞,带来最佳患者预后。然而,一旦注册,捐赠者资格可延续至61岁。家庭成员捐赠无年龄上限,只要医疗团队认定其健康状况允许。
误区 #9:LGBTQIA+群体不能捐赠
此误区反映献血政策中的过时限制。事实上,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并非捐赠问卷内容,因其不影响骨髓或干细胞捐赠资格。资格由年龄、健康状况和医疗史决定,而非身份。扩大此认知对鼓励更多人注册至关重要。
误区 #10:必须完全匹配才能奏效
医生倾向最接近的HLA匹配,但“完美”匹配并非总是必需。半匹配(单倍体相合)移植因移植医学进步而日益普遍且有效。捐赠者与受者不匹配可能导致新捐赠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及患者健康组织,但药物可平衡这些影响。医生将权衡治疗紧迫性与匹配可用性,为每位患者推荐最安全及时的方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