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提供一种侵入性更小且更具可及性的替代方案,在专业医疗环境中与脑脊液分析或淀粉样蛋白PET结合使用时,有助于提升诊断效率。
根据《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期刊最新发表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临床实践指南,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辅助手段。尽管脑脊液(CSF)分析和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已被证实可有效检测AD病理特征,但其侵入性操作、高昂成本及可及性限制,促使学界将目光转向血液生物标志物作为更实用的替代方案。
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组评估了49项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针对血浆磷酸化tau蛋白(p-tau)和淀粉样蛋白β(Aβ)检测方法,包括p-tau217、p-tau181、p-tau231及Aβ42/Aβ40比值,其检测标准以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淀粉样蛋白PET或神经病理学结果为参照。纳入研究共涉及31种血液检测方法,平均样本量560例(范围70-2244),参与者平均年龄62.6-85.9岁,男性占比33.8%-60%,载脂蛋白E ε4携带者比例27.1%-56.2%。检测准确性差异显著,汇总灵敏度49.31%-91.41%,特异度61.54%-96.72%。其中满足≥90%灵敏度和≥75%特异度的检测方法可作为有效分诊工具,在结果阴性时可排除AD病理,阳性结果则需进一步确认;而灵敏度和特异度均≥90%的检测方法可直接替代脑脊液或PET作为确诊手段。
研究团队强调:"这些检测不能替代医疗专业人员的综合临床评估,仅应作为专业记忆诊疗中心认知障碍患者完整诊断流程中的补充工具,并需严格考虑检测前AD病理概率。"针对专科记忆门诊中存在客观认知障碍的患者,指南提出两项有条件推荐:
- 使用高灵敏度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作为分诊工具
- 使用高灵敏度高特异度检测作为确诊工具
最佳实践建议指出,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应在临床综合评估后实施,并结合检测前概率进行解读。其潜在优势包括降低侵入性操作风险、提升患者接受度和改善诊断公平性,但需警惕假阳性/假阴性风险、非专科领域的误用可能及检测性能的异质性。
研究局限性包括多数检测的证据确定性偏低、研究设计异质性强、缺乏成本效益数据,且初级医疗场景的代表性不足。研究团队指出,当前许多商业化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尚未达到指南设定的准确性阈值,且真实世界应用中的检测流程可能与试验条件存在差异。
该指南被设计为动态文档,未来将根据新证据进行更新,重点关注多阈值检测策略和生物标志物组合方案。研究披露,本项目获得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资助。
参考文献:
Palmqvist S, Whitson HE, Allen LA, 等.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关于专业医疗环境中疑似AD患者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的临床实践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 2025;21(7):e70535. doi:10.1002/alz.70535
【全文结束】